陽明海運董事長鄭貞茂指出,陽明海運現在財務健全度不輸任何公司,與其他同行平起平坐,造船計劃一定會持續做,但是要更嚴謹一點,要投入什么航線、成本計算、船員雇傭、燃料選擇、供應鏈等問題都要考慮到;對于經營散裝船運的光明海運是否也考慮投資造新船,鄭貞茂認為需要再觀察幾年。
鄭貞茂指出,過去陽明海運有些航線因為虧錢撤掉,船隊擴張要條件成熟才能執行,陽明海運和其他公司不一樣,臺灣同行過去沒虧什么錢,陽明海運卻是虧了近十年,好不容易和大家站在同一個起跑點,現在多數航商造船是在汰小換大,陽明海運雖然本身運力增加不多,但是因為和同聯盟的運力綁在一起,也跟著增加運力。
陽明海運對于造船一直有在規劃,包括兩20000TEU超大集裝箱船在內,但最終都是要經過董事會同意,公司有自己的節奏,除了要規劃好航線,后勤問題也很關鍵,市場上因為缺船員,成本增加很多,另外公司也希望有比較穩定的資本支出,造船決策會影響未來10年競爭力,獲利比規模更重要,必須非常慎重。
對于近年來馬士基、達飛航運等業界龍頭砸重金做各種運輸鏈相關投資,鄭貞茂認為他們資本規模大很多,陽明海運比起來算是小康,不能跟人家拼,如果市場情勢成熟,公司也是不會缺席的。目前公司長租的20艘14000箱集裝箱船,租約2025到2027年陸續到期,也會配合船隊租船到期時間與租約的執行彈性逐步規劃新船布局。
至于子公司光明海運,過去歷史包袱太重,高價租進的船只租約陸續到期,業績開始改善,去年賺進新臺幣10.98億元,現在正是渡過慘淡時期,目前船價很高,造船成本占散裝船營運成本很高,造船的時機還要觀察幾年。
好好國際物流前年獲利約新臺幣1億元,去年獲利新臺幣4.08億元,原規劃乘勝追擊,加速擴充海外據點,但因疫情尋找合適地點與招募人才都不容易,疫后會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