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石油凍產的小船會不會說翻就翻?

    全球原油供應過剩、油價持續低迷之際,世界主要產油國將于周日在卡塔爾多哈就一致限制產量舉行會談。一些分析師認為,這是原油市場在過去三十年間最重要的會議。

    參會國家

    俄羅斯、沙特、卡塔爾和委內瑞拉已經在2月達成了一項初步協議,將參加周日的會議。此外,阿爾及利亞、安哥拉、阿塞拜疆、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印度尼西亞、伊拉克、科威特、尼日利亞、阿曼和阿聯酋將參加會議。哈薩克斯坦、墨西哥和伊朗尚未決定是否參加。

    不參會國家

    阿根廷、巴西、利比亞和挪威確定將缺席會議。據彭博社報道,包括美國、加拿大、中國在內的一些世界最大產油國都不會出席。利比亞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十三個成員國中唯一不參會的,其石油產量已經在軍事沖突遭到重創。

    達成凍產協議的可能性有多大?

    問題的關鍵可能在于伊朗。伊朗堅稱,他們不會在產量恢復至制裁前水平之前限制產量。伊朗石油部長尚未決定是否參加多哈會談。沙特則表示,只有伊朗同意限產,沙特才會限產。伊朗駁斥了沙特的這種說法,稱其為“荒謬”。

    俄羅斯能源部長已經表示對達成協議持“樂觀”態度,卡塔爾也表示持“積極態度”。媒體此前援引接近俄羅斯能源部長的消息人士的話說,產油國作出的采取行動表態“與其說是一個正式的承諾,還不如說是一項君子協議”。

    接受彭博調查的40位交易員和分析師對此表現出均等的分化態度。道瓊斯通訊社援引花旗期貨(Citi Futures)分析師埃文斯(Tim Evans)的話說,關于多哈會議的消息已改變了市場情緒,這也有可能是公關噱頭。

    CNBC則認為,多哈會談可能只會達成一項脆弱協議,不會對原油供應產生實質性影響。原油市場分析師們認為更有可能達成的是“協議輪廓”,而非協議本身。

    倘若凍產協議達成,油價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原油市場的癥結在于供應過剩,凍產對緩解這一局面作用微弱。原因在于,世界最大產油國,尤其是沙特和俄羅斯,當前產量水平已經處于創紀錄高位。彭博指出,確認參加多哈會議的產油國1月日均總產量約為4200萬桶。其中許多國家的產量已經接近最大化,增產空間微小。俄羅斯和沙特的產量自1月以來一直保持不變。

    美國和伊朗的情況對于原油市場更為重要。據國際能源署(IEA)估算,今年非OPEC國家縮減的日產量約為71萬桶,其中大部分是頁巖油的減產。伊朗則計劃在3月產量(330萬桶)的基礎上將日產量增加70萬桶。

    自2月中旬的初步凍產協議達成以來,國際油價已將上漲超過30%,突破了每桶40美元。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認為,最終協議可能使價格保持在這一水平,甚至有可能將油價推高至每桶50美元。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則表示,凍產預期不會改變其對油價的悲觀觀點。

    如果與會國不能達成凍產協議,花旗認為這將對油價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不僅如此,倘若OPEC無力推動凍產行動,這個組織存在的必要性將面臨外界質疑。

    值得一提的是,OPEC曾在2001年年底與其它產油國敲定減產協議。當時,俄羅斯、墨西哥、阿曼、安哥拉和挪威都承諾將日產量減少50萬桶。但到了次年年中,俄羅斯實際上提高了產量;僅有墨西哥和挪威的產量下降了。墨西哥和挪威目前都沒有表達前往多哈參會的意愿。

    來源:界面新聞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