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我在中國制造業看到了一個娛樂圈

    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聞 于 2016-5-10 16:18 編輯

    作者:資深工業互聯網人兔哥

    來源:微信公眾號“兔哥”

    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今天的中國,除了娛樂,已經沒有其他行業。不過沒有必要擔心,因為娛樂不會至死,娛樂只會重生。

    ——兔哥

    2013-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開始奇跡般的崛起,平均增速為37.45%。

    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

    2016年1-2月,中國電影票房兩個月就突破112億元,其中2月份票房近69億元,首次超過北美市場成為全球第一。

    1.除了娛樂業,已經沒有其他行業

    向毛主席保證,一年前,兔哥根本不知道什么叫IP,但今天它卻成了我們每個人都在關注的商業現象,因為IP實在太火了。

    上周我應邀去參加了一個影視制作和投資大咖們的小型閉門會議,分享一些自己對于影視IP行業的思考。

    等會,兔子,你不是做工業互聯網的嗎?怎么改行搞電影了!

    其實兔哥去參加這個影視會議,并不是因為我想涉足這個行業,影視行業再火爆,《歡樂頌》也不會找我去替王凱演的(兔哥整八次容估計都不行……)。

    突然注意到影視圈,是因為我最近觀察到了一個現象,就是中國社會正在悄然開啟一次歷史性的變革,它正在蔓延到整個中國社會的每一個毛細血管中,政治、文化、經濟、教育…… 當然,也包含我們最傳統的制造業,而影視行業的繁榮,其實只是這次變革的前奏。

    這場變革,就是整個中國社會的泛娛樂化。

    今天你會發現,不管是電影電視這種正宗的娛樂產業,還是以前一些跟娛樂完全不沾邊的行業,都開始呈現出一種劇烈的泛娛樂化傾向。

    從正宗娛樂產業來看,這兩年最火爆的影視節目,比如《盜墓筆記》、《極限挑戰》、《奇葩說》、《火星情報局》……這些純娛樂屬性的節目,在網上的觀看量都輕松超過一億次。

    而以往那些藝術性為主,娛樂性為輔的影視節目,尤其是類似《走向共和》、《康熙王朝》這類歷史正劇,幾乎已經在中國熒幕絕跡了。

    有趣的是,即使是以前完全不屬于娛樂業的產業里,這個變化趨勢也很明顯。

    學界的泛娛樂化

    《財經郎眼》、《吳曉波頻道》、《曉松奇談》,這些火爆的節目后背的本質其實都是娛樂,而不是我們以為的學術。以前青燈古佛的專家學者,如今每天都在忙著跑會、演講、帶著企業家出國旅游,這其實更娛樂圈明星走穴是一樣的,每一場論壇,每一次演講,都是一次娛樂秀。大家比的,不再是學術水平,而是誰更危言聳聽,誰更吸引眼球。

    媒體的泛娛樂化

    今天不管是新媒體、省級衛視,還是傳統報紙,都免不了經常賣個萌逗個比。甚至連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有時也無厘頭的來個“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從董明珠到魏澤西,從快播到優衣庫,每一次公共事件都是一次集體狂歡,你翻開今天的媒體,會發現所有的信息都在以娛樂的方式呈現出來,無一例外。

    連最最傳統的制造業,也開始劇烈的泛娛樂化

    關注雷軍、董明珠、任志強這些人的新聞時,真的是在跟他們學習經商技巧嗎?你只是在看他們今天又說了哪些尖銳出格的話,看格力小米的十億元豪賭到底誰贏了,這跟00后去追逐TF Boys這類偶像組合其實是一樣的,你只是在娛樂。

    把華為的文章轉了無數次,再加上幾句“這才是真正的企業家!”之類的評論,真的是在深入研究華為的管理制度嗎?你只是關心任正非在機場有沒有排隊,這跟狗仔隊追拍明星其實一樣的,你只是在娛樂。

    天天看著各種“專家”忽悠工業4.0,呼吁工匠精神,解讀中國制造2025時,真的是在思考中國制造業的未來嗎?你只是不斷尋找以前沒聽說過的新奇角度,然后欣欣然有滿足感,然后第二天就全忘了……這跟聽評單田芳的評書沒什么區別,其實“工業4.0”就是當下工業圈最大的一個IP,它的衍生產品無數,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你只是在娛樂。

    每周二在這里看兔哥扯淡,洋洋灑灑幾千字縱觀古今中外,你以為我是在跟你做靈魂上的交流嗎?不是,兔哥從第一天開始的定位就很明確,我其實就是個在制造業混娛樂圈的,我迎合的一直都是這個泛娛樂化的趨勢,所以我才會成為中國工業圈的第一個“網紅”。我只是在用傳播技巧變著法的讓你感覺到獲得新知識的滿足,但其實你自己什么都沒有思考過,你只是在娛樂!

    模糊

    娛樂業和非娛樂業的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人的行為方式也變了。我們的官員和企業家,我們的醫生和律師,我們的教育家和工程師,大家都不再關心如何擔起各自領域內的職責,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如何讓自己變得更上鏡,更吸引眼球。

    今天的中國,除了娛樂業,已經沒有其他行業。

    2.娛樂是偶然,也是必然

    至于這個泛娛樂化的成因,我倒不認為是道德淪喪,主要還是技術發展和社會特性造成的。

    首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到時人類交流的方式改變了

    在古代,信息的傳遞必須要依靠交通來完成,這個成本是很高的,所以當我傳遞給你一個“會獵與江東”的信息,一定是期望一個“我們在江東見面”的結果,信息與行動總是相匹配的。
    而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從電報、電話到互聯網,“交通”和“通訊”被分離開來,空間不再是信息傳播的障礙。我們用互聯網把北京和西雅圖兩個地方連接在一起,使信息傳遞的成本降為零,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新。

    等等,我們可能忽略了另一件事,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北京和西雅圖之間可能并沒有那么多重要的信息需要交流!

    互聯網使信息能夠脫離對應的行動獨立存在,也就是說,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于它對社會行動的實際作用,而是取決于它是不是新奇而有趣。在人類歷史上,人們第一次開始面對信息過剩的問題,
    互聯網把過剩的信息變成了一種商品,一種可以沒有實際用處但卻能進行買賣的商品。這些信息將不再需要我們采取任何對應的行動,它們只供我們娛樂就好。

    比如你天天都在看新聞,感覺自己很關心時事,那么如果我問你:

    對于解決敘利亞沖突你準備采取什么行動?

    對于醫療改革和莆田系的治理你有什么計劃?

    對于解決中國經濟下行、失業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問題你有何高見?

    對于臺海問題、中美關系問題、日本右翼崛起問題、朝鮮核問題、同性戀遭受的歧視、工匠精神的缺失,你準備怎么解決?

    我可以替你回答——其實你什么也不打算做。

    當然,你也可以像兔哥一樣做自媒體嘛,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不過主流媒體會先把你的意見淹沒在相似的意見中,然后把這些意見的集合變成……還能是什么呢?……另一則新聞。

    這樣,我們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你除了把這些想法提供給記者制造更多的新聞之外,你無能為力;然后,面對你制造的下一個新聞,你還是無能為力。

    所以結果就是,我們不要費腦子去管行動的事了,我們娛樂一下自己就好了。

    其次,電視和網絡視頻的產生,把信息內容呈現方式改變了

    在過去,信息的遠距離呈現方式只有一種,就是文字。

    公眾人物被人熟悉,不是因為他們的顏值高,也不是因為他們的演講能力好,只能是因為他們的文字深刻優美。因為那個年代,李白杜甫即使走在大街上,也沒有人會認出他們是誰,所以科舉才會只考文章,因為它太重要了。

    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讀者在看的時候,是沒有多少美感或歸屬感的,作者在讀者心中也是很難建立起具象的魅力人格體的。而且
    在讀書的時候,你基本是一個人獨自面對文字,你的反應是孤立的,不會受到群體的感染和影響,所以你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去思考。

    這些技術特性都導致文字的作者必須要邏輯嚴謹,言之有物,經得起讀者的反復思考和推敲,一點糊弄不得。

    但是當電視和網絡視頻產生,這個情況就被根本上顛覆了,因為信息的呈現方式變了。

    “電視”和“視頻”都是用來“看”的,它們致力于為人類提供視覺的快感。所以理性的討論不可能出現在視頻畫面中,因為在理性思考過程中,觀眾沒有什么好看的。思考是嚴肅邏輯,而電視和視頻需要的是表演藝術,表演藝術真正需要的是掌聲,而不是反思。

    在這種新的內容呈現方式下,娛樂就成了必然選擇。

    第三,就是中國歷史階段的特殊性

    這個從文化產業來看就非常明顯。

    在過去,中國的文化產業是“在意識形態主導下的藝術”,娛樂的功能被放在了最不重要的底層。我們熟悉的《劉胡蘭》、《狼牙山五壯士》、《冰山上的來客》都是這類作品。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意識形態不斷的淡化,按照正常的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會在資本的介入下,變成藝術主導下的娛樂,意識形態放到底層。

    但是由于中國獨特的文化審查制度,這個處于底層的意識形態時不時會冒出來給你一拳,一些踩線的作品可能隨時會被斃掉,這樣投資人的錢就打了水漂。而且這個審查標準是由人來主觀掌握的,浮動空間比較大,不好估量,所以為了確保投資安全,資本就更喜歡支持偶像劇、搞笑劇、綜藝節目這種離藝術形態越遠越好的作品。比如《盜墓筆記》、《奔跑吧兄弟》、《太子妃升職記》(即使太子妃這種純娛樂類節目有時都會遇到廣電的封殺,由此可見文化產業面對的意識形態壓力)。

    在資本的催動下,當今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就變成了“娛樂主導下的藝術”。這就使中國的泛娛樂化傾向格外的劇烈,用一個極短的時間,就從文化產業蔓延到了整個社會,甚至制造業。

    不過這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意識形態和藝術其實并不是非常矛盾的,前蘇聯和美國好萊塢眾多偉大的電影都很好的把意識形態和藝術融合在了一起。但是娛樂與藝術卻是存在根本矛盾的,我們看到眾多中國導演每天糾結于拍商業片還是藝術片,學者糾結做屠呦呦還是郎咸平,制造業糾結于悶頭改進工藝還是追炒工業4.0,都是來自于這個中國社會泛娛樂化的內生矛盾。


    因為上面這三個原因,泛娛樂化在中國是偶然,也是必然。

    3.口紅效應

    說到這里,如果你認為今天兔哥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批判制造業的泛娛樂化,感慨人心不古,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怎么可能!我就是制造業里混娛樂圈的啊!

    對社會現狀做道德審判,從來不是兔哥的邏輯,我的邏輯是“存在即合理”——既然泛娛樂化是一種趨勢,它就不是我們呼吁幾聲能逆轉的,
    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在這個制造業泛娛樂化的趨勢下,可能會出現哪些機會。

    口紅效應

    我們都有一個普遍的感性認知,就是每當經濟衰退時,人們為了逃避殘酷的現實生活,都會通過各種娛樂方式來排解內心的苦悶,這就使所有行業都以追求娛樂為目標。美國、英國、日本、韓國這些發達國家,都是在經濟蕭條時完成了社會的泛娛樂化。中國在2012年開始暴露出嚴重的經濟問題,2013年影視行業就奇跡般的崛起,也是這個泛娛樂化傾向的作用。

    這種泛娛樂化下的新商業規律,在經濟學上被稱作“口紅效應”。

    所謂“口紅效應”(Lipstick Effects),是一種特殊的消費現象,也叫做“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美國的經濟學家發現,每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口紅的銷量反而會飆升。

    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美國,人們普遍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經濟雖然不景氣,但人們仍然會保持強烈的消費欲望,貴的東西不敢買,自然只能去買比較便宜的。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兼具廉價和粉飾的作用,能對消費者帶來“心理安慰”,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自然就成了消費者首選。

    口紅效應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被提出,后面也被不斷的驗證。比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一開始,口紅、面膜的銷量就急速上升,而做頭發、做按摩這種“放松消費”也很有人氣。法國歐萊雅公司、德國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資生堂公司等,都是在這個階段迎來了大發展。

    歷史呈現給我們的規律是,經濟衰退,社會泛娛樂化時,奢侈品、高檔品的需求和消費將被消減,房地產、汽車、鋼鐵、造船、石化、有色金屬、高端裝備制造等等,這些行業即便有“中國制造2025”撐腰,有“工業4.0”忽悠,也都只是自娛自樂而已,它們是無力回天的。

    同時,按照美國的經驗數據來看,一旦泛娛樂化開啟,人們的硬需求被廉價的軟娛樂填補,所以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的消費品、定制化產品這些代表“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商品,也會急速衰退。

    你發現了嗎,這跟國內許多人鼓吹的“消費升級時代到來”是完全相反的!泛娛樂化的開始,恰恰意味著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趨勢被終結,這件事將從2016年開始發生。

    新的機會

    塞翁失馬,福禍相依,泛娛樂化下的口紅效應,其實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商業機會。

    文化產業  

    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網絡便成為最低成本消磨時間的工具,視頻網站、社交軟件、網絡游戲、電影,這些花小錢消磨大時間的產業都會出現一個階段性的繁榮。

    服務業  

    日本經濟衰退時,高檔服裝滯銷,但是修鞋補衣服的鋪子生意卻火起來了。而韓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鮮艷色彩的衣服非常流行,并且鋪子里把衣服改成短小和夸張款式的需求大幅增加。再就是格子鋪,這種源自日本的二手商品潮流店鋪,也曾在經濟蕭條時迅速風靡整個亞洲。也就是說,兼具“潮流+省錢”的服務業會興起。

    比如兔哥自己,我只是個扯淡的,如今卻有很多企業家愿意花幾萬塊讓我陪他聊一兩個小時,你以為我真的是在為他們做商業咨詢嗎?其實他們只是希望花點小錢趕個時髦,通過我從500多家創業公司提煉出來的新奇商業方法,用轉型的希望來麻痹自己,排遣生意不好的苦悶。
    我之所以不像其他專家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吊兒郎當,因為我做的從來就不是2B的咨詢生意,而是2C的娛樂生意,這是一個全新的業態,我把它叫做“娛樂制造業”

    輕工業

    經濟衰退會讓大量的中產階級收入降低,這樣首先被削減的是那種大消費,比如買房、買車、出國旅游,但是這樣人們手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小閑錢”,正好去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比如置辦一些小家電、添幾件新衣服、皮鞋、買口紅,看電影……同時,很多女白領為了保住飯碗,紛紛突擊懷孕,“危機寶寶”的出生就會帶動嬰兒服裝及相關用品的銷售。

    這一切,都會導致特定消費情境的輕工業繁榮起來。

    總結

    總結起來,泛娛樂化趨勢下,重工業會衰落,輕工業、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的需求反而會增強。而能夠迎來繁榮的產業,都要滿足下面三個條件:

    一、商品本身除了實用價值外,要有附加意義;

    二、商品本身的絕對價格要低;

    三、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來引導消費者、引爆消費欲望。

    如果你做的事情剛好符合這三個特征,恭喜你,這將是屬于你的時代。

    4.像娛樂一樣做工業

    最后,兔哥想跟大家分享人類歷史上一個很有趣的規律,就是科學跟文化不是平行的,而是交替牽引社會前進的。

    科學大繁榮的時代,人們都忙著尋找新機會賺錢,文化就會衰落,知識分子就會感到孤獨,中國的前三十年就是如此。

    當科學停滯不前時,人們就開始用娛樂消減苦悶,文化就會大繁榮,今天我們正在經歷這個過程。

    不過娛樂的發展其實并不是壞事,因為娛樂會溶解我們被經驗死死框住的思維,會讓年輕人有機會獲得上升階梯,然后這個繁榮的文化就會牽引下一次技術革命。

    我們從更遠的距離來看人類的歷史,每一次工業革命前的10-30年里,都會有一次文化大繁榮,而最近的一次工業3.0發生之前的三十年里,正是美國的泛娛樂化時代,就在這段娛樂至死的年代之后,PLC和計算機被發明,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未來一切皆娛樂,娛樂將代替流量、價格和人格,成為新的交易入口,嘩眾取寵將成為最有尊嚴的生活方式。

    所以
    今天我們可能有必要研究一下娛樂業的運作方式,不是要去做影視,而是把影視運作的方案降維到工業中來,像做娛樂一樣做工業。

    也許我們的制造業除了需要互聯網思維之外,還真的需要一點娛樂思維。

    我想,當下的工業4.0可能只是制造業泛娛樂化的幻象而已,但是這一次泛娛樂化之后,也許我們就會迎來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吧。

    娛樂不會讓你至死,娛樂只會讓你重生。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