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能源近兩年日漸升溫到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互聯網+”智慧能源終于有了頂層設計方案。《指導意見》提出,要以“互聯網+”為手段,以智能化為基礎,緊緊圍繞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推動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發展,推動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撐和推進能源革命,為實現我國從能源大國向能源強國轉變和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通過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指出,要積極構建智慧能源系統。這些都讓積極關注和投身能源互聯網的各方備受鼓舞。業界專家認為,雖然《指導意見》聚焦能源問題,但不僅會影響能源行業,而且會影響包括船舶工業在內的用能行業。隨著《指導意見》等與“互聯網+”智慧能源相關的政策在今年進入快速落地期,不僅是能源供給側,包括能源需求側都有望從中發現機會,為自身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刻影響船舶工業
“互聯網+”智慧能源(以下簡稱能源互聯網)是一種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具有設備智能、多能協同、信息對稱、供需分散、系統扁平、交易開放等主要特征。根據《指導意見》確定的路線圖,為促進能源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近中期將分為兩個階段推進,先期開展試點示范,后續進行推廣應用,確保取得實效。
在《指導意見》提出的十大重點任務中,有一項是推動建設智能化能源生產消費基礎設施。具體來說,要鼓勵建設以智能終端和能源靈活交易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小區和智能工廠,支撐智慧城市建設。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普及智能化用能監測和診斷技術,加快工業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建設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服務平臺。除此之外,重點任務中還包括發展智慧用能新模式,培育綠色能源靈活交易市場模式等。
雖然《指導意見》聚焦能源問題,但不僅會影響能源行業,而且會影響包括船舶工業在內的用能行業。能源領域專家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以電力為主體的能源供給有了突破性變化,光伏和
風電裝機扶搖直上,但在能源消費領域,濫用浪費和效率低下仍是普遍現象。能源問題絕不只是生產或供給,消費和需求同樣重要。而此次發布的《指導意見》,是從整個能源交易平臺出發,涵蓋了供給側和需求側,統一規劃節能措施,應用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工具等手段,解決能源系統內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低效率問題,這是具有變革性的。
近年來,我國船舶企業不斷推進節能降耗等工作,各方面都有不錯表現,但與日韓等國外先進水平相比,資源消耗水平依然偏高,還存在節能降耗機制不健全、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業內專家認為,能源互聯網與船舶企業的綠色造船、綠色管理、動能的社會化供應、改進管理體制以及提高管理效率方面有較大的相關性,需要企業努力探索,從而實現提高生產效率、縮短建造周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目標。
這也為能源互聯網大顯身手提供了空間。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節能有三個層面:首先,是設備節能改造及工藝工序改進,在這方面,我國船舶企業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各自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次,是系統節能和管理節能,如通過能源管控平臺,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分析節能潛力和措施,提升生產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后,是結構性節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從生產、用能結構上考慮優化供能方式,如光伏發電、風電、余能利用等。從節能的角度來講,能源互聯網就是要將這三個層面融合到一起,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質量,助推船舶企業進一步提升造船效益。
當前,我國船舶工業的領軍企業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面對全球新工業革命的浪潮,正在著力構建“建模2.0框架體系”,并要求所屬成員單位認清形勢,明確方向,聚焦管理水平提升,扎實做好建立現代造船模式工作,進一步提升中船集團造船主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中船信息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能源互聯網,不僅適應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戰略要求,有助于切實執行國家“十三五”節能指標,而且是落實中船集團“建模2.0”相關要求的有效措施,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關注商業模式創新
當然,在影響能源需求側方面,能源互聯網并不僅僅意味著節能。《指導意見》的重要亮點,就是促進能源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包括為基于“互聯網+”的B2B、B2C、C2B、C2C、O2O等多種形態的商業模式創新提供平臺,促進能源領域跨行業的信息共享與業務交融,鼓勵面向分布式能源的眾籌、PPP等靈活的投融資手段,促進能源的就地采集與高效利用等。業內專家指出,商業模式創新是能源互聯網建設的關鍵環節。能源互聯網必須擺脫以往依靠政府投資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的舊思路,而要依靠產業創新—盈利—用盈利支持再創新這一閉環正反饋,簡而言之,就是走市場化路線。
據了解,目前,中船集團在船用動力設施、海裝設備、先進造船工藝、能耗采集監控、環保材料、污水處理等方面積累了大量與節能環保相關的科技成果,但這些成果的評價、推廣以及轉化均由個別企業自行摸索式開展,未能形成優勢力量。同時,中船集團下屬企業此前一般是通過技改項目或專項資金的形式來進行節能改造。但反觀船舶工業之外的其他領域,很多是利用第三方的資金,如通過節能返還、融資租賃、托管等形式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并且已經發展比較成熟。
為此,中船信息相關負責人建議,把船舶企業集團的節能服務資源整合起來,組建專業的節能環保服務公司,來進行市場化運作。節能環保服務公司可以向企業提供節能咨詢服務,分析企業用能現狀、節能潛力和節能項目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可將節能咨詢服務結果作為甄選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依據,歸集企業集團同類型項目,統一進行技術評估、遴選與資金引進,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作為第三方評測機構對節能量進行測量與驗證、監管資金支付,重點保障集團內企業的合理收益,幫助船舶企業規避風險。此外,節能環保服務公司可以作為融資平臺,吸引社會上以及集團內的資金,打造節能產業和節能品牌。
更進一步,船舶企業還可以往智慧能源的產業鏈上進行拓展,進行綠色能源和工業余能利用,通過能源交易平臺直接與多個供給側企業談判能源價格,充分發揮市場功能。例如,船舶企業都有較大的廠區,可以考慮光伏發電,接入電網,作為市電的補充,節約能源。目前已經有船企正在開展光伏發電項目,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業內專家強調,能源互聯網為船舶工業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動能。當然,挑戰在于發展智慧用能新模式,轉變用能觀念。有了開放的態度和更新的觀念,技術和資金并不會成為障礙,我國船舶工業的競爭實力也將會伴隨著智慧能源系統的構建日益增強。
來源:中國船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