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國際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控制與管理公約》出臺已有12個年頭了,至今卻還未正式生效。對國內眾多壓載水廠家而言,壓載水管理公約延后一天生效,就多一天的“煎熬”。
三重壓力困擾國內企業
國內一家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的高管表示,由于壓載水管理公約尚未正式生效,許多船東對加裝壓載水處理系統持觀望態度,壓載水處理系統市場需求不足,國內壓載水處理系統生產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壓力。
據悉,壓載水處理系統產品研發至少需要兩年多的時間,研發費用大致為7500萬元。如果要想取得美國海岸警衛隊USCG的型式認可,企業還得將自己的壓載水處理系統送到USCG認可的實驗室進行認證,費用大約為2000萬元。這樣一來,一套壓載水處理系統從研制到最終獲得USCG型式認可,全部費用接近1億元,而且如果這一過程中有什么事情進展不太順利,費用還會增加。這對國內眾多配套企業,尤其是民營配套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額支出。
此外,隨著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數量逐漸增多以及國外品牌開展強勢營銷,目前國內壓載水處理系統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產品價格大幅下跌。據無錫藍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壓載水處理系統銷售負責人倪斌介紹,現在舉辦一次壓載水處理系統招標,至少有8家企業競標,價格被壓的低得不能再低。“5年之前可以賣330萬元一套的壓載水處理系統,如今能賣到230萬元已是謝天謝地。”他說,市場剛性需求量少,生產廠家數量卻增加迅速,導致產品市場價格大幅下跌,進而打亂了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的滾動發展計劃。本來一些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計劃通過銷售壓載水處理系統,盡快回收前期巨額的研發投入,并將銷售收入滾動投入后期USCG的相關實驗認證,但市場需求量不足和低價競爭使這一目標實現起來十分不易。倪斌介紹說,藍天電子迄今累計承接300余套壓載水處理系統訂單,但即便把這300余套系統的銷售收入加起來,也不足以彌補該公司前期的壓載水處理系統開發費用,而要開展USCG認證還得繼續貼錢。這種結果與公司當初的設想和計劃有很大出入。
國內還有一些投入巨資研發出壓載水處理系統卻至今未取得銷售業績的企業,他們在壓載水處理系統業務上更是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一方面,數年來花費巨資研發出來的壓載水處理系統沒賣出去,企業資金壓力加劇。另一方面,企業要想以前的投入不打水漂,還得繼續追加壓載水處理系統的USCG認證費用。如果壓載水處理系統不繼續進行USCG認證,其配套的船舶就不能進入執行USCG壓載水管理標準的海域航行,而如果繼續投入,企業自身已無力承受。“當初壓載水項目立項時,企業根本沒有料到有這樣的結局,現在真是欲哭無淚。”一家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兩方面著手促進健康發展
有業內人士指出,壓載水處理系統產業是我國船舶配套企業與國外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產業,未來一旦壓載水管理公約正式生效,國內現有的壓載水處理系統生產能力基本可滿足國內企業需求并得到釋放,現在的問題是,國內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該如何順利渡過眼前的難關。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解決問題必須從國家宏觀層面及企業自身層面兩方面著手。
有關部門要利用《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將壓載水處理系統列入國家船用設備示范應用工程的有利契機,進一步加強對壓載水處理系統產業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鼓勵、支持股權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參與國內壓載水處理系統的研發與生產,以解決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后續投入不足的問題;鼓勵更多有實力的優秀企業以參股、控股、代銷等多種方式積極進入壓載水處理系統這一新興產品領域,助推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做大做強;借鑒日本、韓國等造船工業發達國家扶持國內船舶配套業的成功經驗,鼓勵國內用戶優先選用國產壓載水處理系統。
在努力爭取政策的同時,國內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還應繼續加大對壓載水處理系統的研發力度,積極跟蹤USCG有關壓載水管理的最新規則要求,有針對性地對現有壓載水處理系統技術進行優化,進一步提升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力求在與國外品牌競爭時,不僅以價取勝,更要以質取勝。
來源:中國船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