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中國船舶工業“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船舶工業克服航運市場持續蕭條、國際船市低位震蕩、造船產能嚴重過剩等困難,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轉型升級成效明顯,智能制造有所突破,對外合作成績顯著,行業產業鏈進一步完善,兼并重組穩步推進,綜合實力得到提高,造船大國地位繼續鞏固。但受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影響,“接單難、交船難、盈利難、融資難”等問題依然存在,全行業經濟效益出現下滑,船舶工業形勢嚴峻。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造船完工量為4184萬DWT,同比增長7.1%;承接新船訂單量為3126萬DWT,同比下降 47.9%。截至去年年底,手持船舶訂單量為1.2304億DWT,同比下降12.3%。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45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93.8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船舶制造業4005.1億元,同比增長1.2%;船舶配套業1016.2億元,同比增長9.5%;船舶修理業227.4億元,同比下降0.1%;海洋工程專用設備制造698.3億元,同比下降4%。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9億元,同比下降32.3%。其中,船舶制造業143.2億元,同比下降1.9%;船舶配套業49.2億元,同比增長12.1%;船舶修理業10.2億元,同比增長5047%;海洋工程專用設備制造虧損15億元,同比下降149.9%。
船舶制造:業績下滑
根據各船舶制造及海工業相關上市企業年報,在上海、深圳、香港和臺灣上市的14家船舶及海工企業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189.20億元,同比上升4.66%(見圖1);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凈利潤)-78.57億元,同比下降211.48%,業績出現明顯下滑(見圖2)。
中國船舶(600150.SH)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77.64億元,同比下降1.98%;凈利潤6185萬元,同比上升39.97%。
中國重工(601989.SH)去年實現營業收入598.11億元,同比下降2.03%;利潤總額-29.31億元,同比下降 212.60%;凈利潤-26.21億元,同比下降 223.46%。
中船防務(600685.SH)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55.19億元,同比增長21.25%;利潤總額4.7億,同比增長25.55%;凈利潤0.98億元,同比下降76.79%。
中海重工(00651.HK)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58億元,同比增長50.31%,凈利潤-5億元,同比下降24.74%。
臺船股份(2208.TW)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2.27億元,較2014年的49.59億元減少7.32億元;凈利潤922.63萬元,較2014年的8767.71萬元減少7845.08萬元。
華榮能源(01101.HK)去年實現營業收入 7.389億元,凈利潤-5.01億元。
*ST舜船(002608.SZ)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0.05億元,同比下降60.03%。其中,船舶業務收入9.5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95.10%;非船舶業務收入0.4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4.20%。由于已不再作為明德重工破產事項的意向重整方,且明德重工已進入破產清算程序,*ST舜船目前處于重整階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的相關規定,若重整失敗,將被法院宣告破產清算。
主營船舶設計的民營造船企業上海佳豪(300008.SZ),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1.97億元,同比增長41.36%;凈利潤5.56億元,同比減少7.9億元。
海工裝備:量價齊跌
去年,國際原油價格低位徘徊,整體呈下滑態勢,上半年止跌回升,下半年重返下行軌道,年底美國 WTI 原油價格和布倫特原油價格雙雙逼近35美元/桶,創2004年以來新低。低油價所帶來的海上油氣開發放緩使得裝備運營市場需求不足,全球海工裝備市場量價齊跌,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成交量創近10年最低水平。
據英國能源咨詢公司(DW)最新報告稱,去年是全球海工市場艱難的一年,鉆井平臺市場面臨供給過剩問題,日租金因此大幅下滑。此外,鉆井平臺新造市場的需求幾乎為零。鉆井平臺利用率逐月下降,當前已不足80%,同比下降15%以上;超深水鉆井平臺全軍覆沒。海工企業削減支出,大舉裁員已經成為常態,經歷了最嚴重的衰退。DW 預測,今年全球海工市場也將是非常艱難的一年。
去年,各類海工裝備成交量及金額同比分別下跌65%及70%左右,其中鉆井平臺、海工支持船(OSV)、海工作業船(OCV)等裝備成交情況最為低迷。鉆井市場的萎縮導致船東放棄增加訂單的選擇權,同時撤回大部分投資計劃,以應對市場“寒冬”。以中國船舶為例,其海洋工程業務去年實現營業收入36.99億元,全年竟無海工產品交付。采油平臺 EPCI 領域,若干高成本油田開發項目受到推遲,總承包商業務量急劇減小。油服市場則中止了大量的 PSV、OSV,鋪管船市場也受到影響。未來,船隊利用率下滑、日租金疲軟、海工船舶資產價值降低等問題將一直困擾著海工船東,有機構預測,海工市場的低迷可能將持續至 2017 年。
由于海工業進入調整期,油價下行和成本上漲致使油氣企業放緩投資,海工市場和各細分市場的成交規模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海工相關的企業發展艱辛。盡管海油工程(600583.SH)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62.02億元,凈利潤34.10億元,盈利情況相對平穩,但其他上市企業表現普遍不盡如人意。
中海油服(601808.SH;02883.HK)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36.5億元,凈利潤11.1億元,基本每股收益為0.23元。四大業務板塊的服務價格和作業量呈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鉆井服務實現收入122.29億元,較2014年的177.09億元降幅為30.9%;油田技術服務實現收入70.84億元,較2014年的97.77億元降幅 27.5%;船舶服務實現收入27.69億元,較2014年的 35.44億元降幅 21.9%。去年外租船舶共運營13289天,同比減少3894 天;實現收入9.39億元,同比減少4.25億元。
海油工程(600583.SH)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62.02億元,凈利潤34.10億元,盈利情況相對平穩。
中集集團(000039.SZ)去年實現營業收入586.86億元(2014年為700.71億元),同比下降16.25%;凈利潤19.74億元(2014年為24.78億元),同比下降20.33%;實現基本每股收益0.72元(2014年為0.93元),同比下降22.58%。主要業務中,集裝箱業務、道路車輛業務及物流服務業務收入有所下降;能源、化工及液態食品業務和海洋工程業務受行業不景氣影響,營業收入出現較大跌幅。
振華重工(600320.SH)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32.72億元,同比下降8.65%;凈利潤 2.12億元,同比增長5.04%;港口機械新簽訂單32.9億美元,同比增長19.46%;海工和鋼構新簽訂單8.27億美元,同比減少55%。
據克拉克森預測,若2020年油價能夠恢復至70美元/桶的水平,預計2015—2021年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將緩慢復蘇,2020年的成交量將達到600艘/座左右,接近前一個繁榮期(2008—2014年)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前期成交量較低,2015—2021年年均訂單量將僅為400艘/座,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正在經歷一個較長時期的深度調整。長期來看,向海洋要資源、向海洋要能源的整體趨勢不會改變。
專家表示,在“中國制造2025”、“發展海洋經濟”的產業政策推動下,船舶行業轉型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隨著海洋強國戰略、強軍戰略的全面實施以及海軍戰略轉型深入推進,海工裝備市場以及船配業存在重大發展機遇。
船配修理:業績平穩
與船舶制造及海工業相比,船配及修理業市場保持了相對平穩。
亞星錨鏈(601890.SH)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5億元,同比下降 1.85%,完成年度銷售計劃的90.91%;海洋系泊鏈銷售4.94 億元,同比下降10.96%,完成年度銷售計劃的76%;船用錨鏈及附件銷售9.79億元,同比上升5.25%,完成年度銷售計劃的97.90%。去年實現凈利潤1.77億元,同比上升1.47億元。總計承接訂單金額為14.61 億元,同比下降23.99%。其中,船用錨鏈9.37 億元;海洋平臺系泊鏈5.24 億元。
鋼構工程(600072.SH)去年實現營業收入9.14億元,同比下降6.75%;凈利潤2245.7萬元,同比增長117.41%。利潤大增主要得益于投資收益的增加,實際承接合同總金額為10.33億元,同比下降9.07%。
從去年年報數據不難發現,造船行業板塊業績分化明顯。整體來說,在內外交困的大環境下,船舶工業相關企業普遍面臨較大壓力。
今年一季度,中國船舶實現營業收入58.52億元,同比減少13.19%;凈利潤1.16億元,同比減少7.04%。中國重工實現營業收入101.05 億元,同比上升11.75%;利潤總額 1.73 億元,同比下降57.48%;凈利潤2.11 億元,同比下降43.17%。上海佳豪實現營業收入2.71億元,同比增長11.19%;凈利潤781萬元,同比增長26.29%。中船防務實現營業收入43.38億元,凈利潤103.60萬元。*ST舜船實現營業收入1539萬元,同比下降97.52%;凈利潤-7682萬元,同比下降37.54%。亞星錨鏈實現營業收入3.56億元,同比下降14.17%;凈利潤284萬元,同比下降7.81%。鋼構工程實現營業收入1.71億元,同比下降13.54%;凈利潤-2172萬元。中海油服實現營業收入33.7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62.98億元減少29.22億元,同比降幅 46.4%;鉆井平臺作業 2043 天,同比減少1315 天,降幅為39.2%;自有船隊共作業5525天,同比減少386 天。海油工程實現營業收入16.20 億元,同比減少6.51億元,同比下降28.66%。中集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04.12 億元(去年同期為145.81 億元),同比下降 28.59%;凈利潤4.10 億元(去年同期為4.97 億元),同比下降17.49%。振華重工實現營業收入46.36億元,同比增長5.35%;凈利潤0.54億元,同比增長17.30%。
競爭加劇,謀劃發展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統計,去年全球共成交新船1357艘、9582.1萬DWT,同比分別下滑37.2%、21.2%。全球航運市場延續疲軟態勢,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屢創新低。在船型訂單方面,三大主力船型市場表現各異,散貨船市場行情慘淡,油輪、集裝箱船市場表現活躍。在造船企業競爭方面,中日韓三國企業進入全方位競爭,隨著 2014 年開始的日元大幅度貶值、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對船舶海工市場的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由于海工市場低迷,去年韓國各大造船企業加大了傳統船型的接單力度;為保持訂單量,日本造船企業受日元貶值和綠色環保船型推動,接單量大幅度提升;中國造船企業在日韓夾擊下表現疲弱。去年,中韓日三國企業分別承接新船訂單 2915.7萬DWT、3246.3萬DWT和2886.5萬DWT,占全球比重分別為 30.4%、33.9%和 30.1%,中國市場份額低于以往年均45%的水平。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預計,今年新造船市場形勢更加嚴峻,全年新船成交量約7000萬DWT,同比進一步下滑,新船價格可能進一步走低。預計全年,中國船舶工業手持訂單量將低于1.2 億DWT。
為應對嚴峻的市場形勢,中國骨干造船企業加大營銷力度,大力開發新船型,搶奪市場訂單,行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去年全國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的比重為53.4%,同比提高2.8%;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的接單量占全國的比重為70.6%,同比提高15.1%。中國分別有 3~4家造船企業進入世界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訂單量前10名,同比有所提高。
在船舶市場需求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中國骨干造船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實現多元化發展,大力發展生產***業,行業產業鏈進一步完善。中國造船企業以國家“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實施為契機,充分發揮行業優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全力推進船舶工業國際產能合作,“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船舶工業的復蘇不能靠低價實現,應注重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企業應從內外兩方面布局。一方面,苦練內功,提升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企業應積極尋求政策、金融機構等支持,企業要注重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尋找實力雄厚的大股東,以保證在困難時期能夠實現現金流的正常流轉。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