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航看船舶制造配套服務業
船舶制造圈子里都知道試航,而每次試航也都會遇到第一次隨船試航的人。對他們來說,試航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就不明所以了,總之是一旦上了“賊”船,就等著船再回廠。
船舶試航其實也就是對新造船各設備系統的功能性試驗,就像新造的汽車需要做功能試驗,新寫的某網絡游戲需要公測一樣。因為畢竟主機、壓載水處理等設備的功能系泊時無法完成,所以,試航的任務就是找各種BUG。換個角度,所有的設備出廠前也要經過工廠檢驗,而一艘船是各種設備、系統的綜合體,就像西游記里取經隊伍剛成立的時候,途遇莫家莊,接受菩薩們的考驗一樣。
1
以30萬噸VLCC為例,試航人員超過百人,包括船廠生產運行部門、設計部門、配套部門、船東代表、船級社人員、服務商、船員、后勤保障部門等。
從參加人員的組成上其實就能夠完整地看到整個船舶制造的產業鏈條。船東相當于最終的用戶,船級社相當于第三方檢驗機構。設計部門會按照船東的規格、功能要求作出設計圖紙,而目前也存在購買設計圖紙的情況,船廠設計做具體的生產設計。配套部門按照滿足設計圖紙購置設備或者材料,生產運行部門則負責具體的施工、建造。其實生產運行部門又可以具體細分為機調(機艙調試)、船裝、搭載、涂裝、組立等部門。而機調部又分為輪機和電氣兩部分,有時也會見到有專門的弱電工程師。另外又包括管子工、鉗工、電焊工等,而一般這一部分服務也被船廠外包給工程隊,正常情況下,該隊伍在船廠工期較緊的時候較為穩定。某些設備較為復雜,第一次使用前需要得到廠家的確認,服務商就扮演這個角色。在船舶制造過程中,約定俗成地產生了第三方檢驗認證機構,如美國的ABS、德國的DNV、法國的BV、日本的NK、中國的CCS等。船員則是一些專門的海事服務中心配備的、或者即將承接使用該船的比較有經驗的海員,主要負責船舶駕駛及使用。他們可能隸屬于真正的船東(所有者),也有可能屬于船舶租家(使用者)。
2
上面只是從人員配置上簡單介紹了船舶從制造到使用所涉及的行業。這多少有助于仍在象牙塔中的學弟學妹們對將來的職業有個宏觀的認識。如果具體做選擇和決定就需要對我國的船舶配套現狀有所了解。
為加快提升我國船用設備配套能力和水平,支撐造船強國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印發《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 年)》(以下簡稱“計劃”)。“十三五”期間我國船舶配套產業將按照“分類施策、創新驅動、系統推進、軍民融合、開放合作”原則逐步推進。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制造和服務體系,關鍵船用設備設計制造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的核心技術,主要產品型譜完善,擁有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
行動計劃非常漂亮,可是我們應該清楚,無論是建成較完善的體系,還是達到先進水平,還是掌握核心技術,還是擁有自己的品牌,這都需要大部分的從業人員扎扎實實做的,而絕對不是幾次會議就能夠實現的。舉目望一下市場環境,“新造船延遲交付”、“新船訂單量依然疲軟”,波羅的海指數跌至谷底,現還好略有回轉,遠不及當年一片熱火朝天、干勁十足。只能用傳統的儒家思想自我安慰,沒有誰能夠一直處在波峰,順境的時候就該乘風而起,逆境的時候就該沉淀、積累,靜候轉機。而我們常常忘了,市場是儒家最不擅長的領域。所以說,走出寒冬還得靠自己生火。有人說船舶行業已進入日暮時分,卻實在不敢茍同。
因為像煤炭,像馬車,這些舊行業你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們日漸式微,而船舶還不是,因為它與交通息息相關,即使當它直接的出行交通意義下降了,它的運輸的意義仍然依附于全球貿易。
所以說,我們造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件巨型的工具。這件工具如果有一天真得像古時候的農具一樣被藏起來,那才是該行業真正窮途末路的時候。
問題在于,在可以預見的接下來幾十年中,信息飛速傳遞與共享的互聯網時代,人們是否會無條件地共享技術,而在只要有材料的基礎之上,各地的人們是運用學來的知識獨立地生產各種東西,還是全球分工越來越細化,每一個地區愈發專注地生產和制造一種產品。從而,遠距離的交通運輸變得更加重要和必不可少。顯然是后者,因為這是資源配置與提高效率的唯一途徑。
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每一版塊細分下去都有領域里的高手。而目前國產船舶上實際應用的設備或系統仍然以進口為主,是故,如何擺脫技術含量低、質量品質不高的固有印象是國內生產型企業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進一步追問就是,如何在不景氣的環境中創造出新的消費概念,促進產品或者服務的升級,這是每一個船舶行業從業者都要面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