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船員與海員兩種職務的歷史沿革及演變歷史,來源,得出的兩者大多語境下可以互換的結論。
這其實不該成為問題,過去江浙地區的海員,都被稱為“撐船的”[1]。蒸汽機時代,艙下做生火、添煤、加油的海員一條船常常有五六十位之多,中國人吃苦耐勞,性情隨和深受歐美國家船東歡迎,大量雇傭中國海員,“撐船的”稱呼來源于江浙一帶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沙船運輸,早在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就有從事沙船運輸的舵工、水手10萬人以上[2]。 近幾年有了船員與海員之爭,有的海員的不愿被稱為船員,好似海員就更有優越感。其實,要徹底分清還真不是那么容易,國家主管機關里,只有“船員處”,而不是叫“海員處”,當然主管機關叫海事局也沒錯,中國曾經的飛地唐努烏梁海也叫“海”,對大片水域稱海,是很多地方的習慣叫法,長江下游的很多地方百姓也稱長江為海。南通地區既臨江,又臨海,百姓也不會分得那么清。 英語里沒分得那么清,SEAFARER本就是海員、船員之意。或許與英國、西班牙等傳統航海強國本身沒有發達的內河航運業有關吧。 語文里更沒分得那么清,查閱《辭海》,海員的解釋為:原指海船上的工作人員,即對海船駕駛人員、水手、輪機人員、客貨運輸服務人員的通稱。今泛指從事水上運輸的船員,有時還兼指港口的某些工作人員[3]。 海員強調為海船上的工作人員是有根椐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引航員注冊與任職資格管理規定》,引航員也要領取船員服務薄,算中國海員中的一員,有的長江引航員,沒在海上開過船,每天駕駛海輪,稱作海員是無疑義的。 我們來了解一下海員與船員的歷史演變的過程。 1、中國最早的航海學校叫“船政學堂”,成立于1866年,比英國的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還要早。校長就是船政大臣,是封疆大吏,第一任大臣叫沈葆禎,曾經手下的道臺索要好處費,直接就斬首示眾了[4]。當然,當時中國還沒有海軍,那年代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商船,每艘商船都配備大量武器。那時中國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海軍,船政學堂畢業生,似乎與船更近。 2、1873年輪船招商局成立,也就是現在的招商局,其歷史上最為得意的還是1876年收購旗昌輪船公司,有7艘海輪,9艘江輪, 當時江輪與海輪的船員是不分的,由船東選擇雇傭。 3、1911年,郵傳部尚書盛宣懷給皇帝上《籌辦商船學校折》[5]的奏折,稱“以建設商船學校為船員之需,意實在此”,商船學校是培養船員的,這是最老、最具權威性的說法。 4、1912年成立了“交通部吳淞商船學校”,歷史上簡稱均為“船校”,船校的畢業生既駕駛海輪也駕駛江輪,在帆檣如云的年代,蒸汽機或者內燃機的鐵殼江輪與海輪都是高精尖的技術。 內河運輸也曾是尖端技術,中遠顧問朱曾杰先生在二戰時期到美國聯邦輪渡公司(Federal BargeLine)學習頂推業務[6],80、90年代長江里很多頂推船隊,有的是萬噸級船隊,可曾想那是二戰后朱先生引進的技術啊。筆者曾對比過1980年代未武漢河運專科學校的教材,除天文航海外,其他課程與海船駕駛專業一樣。 5、1920年陳嘉庚創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在那個年代,水產與航海都是尖端技術,海船駕駛人員與漁民也不是分得那么清的,筆者在1990年代對比過大連水產學院與連云港水產學校的捕撈專業教材,與海船駕駛專業基本一樣,只是多了捕撈相關課程。 6、二戰時期,船員與海員也是不分的。大連海事大學最早的畢業生之一,南洋公學船政三班畢業生郟鼎錫在1937年任民元輪船長,吳淞商船學校1937屆畢業生施祖煒回憶,郟船長接到盧作孚搶運戰時物資總動員令后,對他說“我們要響應總經理的號召,帶領全體船員迅速投入到公司的搶運戰斗中去,決不能落后”[7],此處用的也是“船員”。 7、民國時期的規章也是用的“船員”,“抗戰勝利后民國政府交通部除恢復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加快培養航海人才外,為就會急需,又制定了雇用外籍船員辦法,允許中國船舶雇用外籍船員,規定沿海、近海船舶的外籍船員不得超過中國船員的三分之一,遠洋船舶不得超過二分之一,并規定雇用契約期間,以六個月為限”[8]。 8、“海員”一詞深入人心是由于樣板戲《海港》中韓小強想當國際海員,的確那是國際海員地位非常高的年代,吳淞商船學校1943年畢業生周兆溎[9],1953年去臺灣時,當時臺灣公務員工資是5美元,船長工資是400美元,是公務員的80倍。船長做一個月,抵公務員干6年半!二戰后做生火的上海海員工資是約10英鎊,當時約合28美元。由于中國海員吃苦耐勞,有的船東反應,一個中國海員,能抵三個黑人海員,深受英美國家船東喜歡,大量雇傭中國海員,最多時僅上海地區就有5、6千海員定居利物浦,有的人文革期間還回上海探親[10],《海港》中韓小強艷羨的國際海員就是指這樣一群人。 9、有人說,海員定義應按《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的定義來,其實法律術語與日常用語是有很大區別的,SOLAS公約里的海船,與人們平常指的海船在范圍上是有很大區別的。同樣《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用的海員與日常中的海員也有很大區別,比如在工程船舶上承擔海上施工的作業人員,屬于《公約》中的海員,但不屬于日常人們理解的海員。 10、筆者日常工作中,也發現很多場合用船員更加合適,比如,在2008年次貸危機后,筆者曾將一艘船封存,遣返船員,這時用“海員”顯得就很不自然。 總之,語言也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的,近些年海員與船員基本是可以通用、互換的詞語。
[1] 《泊下的記憶–利物浦老上海海員口述史》沈關寶,李聆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2] 《上海沿海運輸志》P3,上海科學院出版社 [3]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普及本2002年8月第一版P1351 [4] 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沈巖《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沈葆楨》 [5]保存于上海交大博物館 [6]朱曾杰 《我所經歷的六十年中國航運滄桑》 [7] 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同學會編《淞水瀅洄 海濤澎湃》P302 [8] 《上海沿海運輸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P423 [9] 周兆溎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的岳父 [10] 《泊下的記憶–利物浦老上海海員口述史》沈關寶,李聆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24年03月24日
- 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