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為什么落后之五:國人為何習慣于浮躁、賺快錢?
這其實板子不該打在企業家身上,事實上,
中國的企業家從首富王健林到街頭小販都是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密如蛛網的行政立法與紅頭文件使得陷企業家于不義易如反掌。現今的制度能陷80%的官員都貪腐,90%的企業家都偷稅,這種狀況怎能不使得每個人都抱著賺一票就走的心態。
要從根本上有所改變何其難,
以前稅收征管水平低,所以稅基很廣,稅種很多,有著很多折中方案,但隨著監管水平的提升,稅賦早已全民不堪忍受的地步,這里全民也包括官員,國家規定要交公積金,很多人發現企業沒交,按道理企業要補交,但數字已龐大到無法執行的程度,造成大規模社會問題。第一代農民工已屆退休年齡,發現企業多年來沒好好交養老保險,要求政府督促企業補交,也是大到無法執行的問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企業所得稅法》第一條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僅憑“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這一句就可以將很多租船人打死,一條五星旗的船,在國際租船市場上A租給B,再租給C,再租給D,再租給E,按這條法律,這五家都要交中國的所得稅。事實上誰也不交,也無法監管,但是
并不免除你納稅的義務,而且是沒有追繳時限的。所以這五家都可能會生活在不安定之中。
1560年,瑞士鐘表匠布克在游覽金字塔時斷言,
金字塔不可能是由奴隸建造出來的,一定是一批歡快的自由人,后來的考古發現果真證明了這一點。在對抗和憎恨中是不可能出現高水平的杰作的。
同樣滿懷對抗與憎恨的企業家,難以生產出精致的產品。有的只是賺一票就走的浮躁。
造船業尤其如此,
沒有多年的技術與人才的積淀,憑空冒出一家船廠,其結果就是如熔盛船廠,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擴張過程中漏洞百出,以致回天乏力。其主導的熔安動力,試圖平地里造出巨型柴油機,連曲軸都是進口的,據說燒了上百億元也無疾而終。
中國制造為什么落后之六:家族企業為何得不到傳承?
家族企業很多時候是非常有活力的一種企業組織模式,德國、日本的家族企業尤其多,有的長達數百年,一個企業若揉進家族的榮耀,更能促使人把產品做到極致。
我一再勸我的客戶,選擇服務商時,一定要看其多少年的歷史,一般歷史越長的私營公司越注重服務品質,越愛惜羽毛,因為其存在就是理由。
然而國內業務中所要求的資質都是一張張政府頒發的證書,由信譽可疑的人頒發的可疑的證書僅僅是一個最低的門檻。企業的歷史反倒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這就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國內的企業大多做不長,是與前述企業家生活在不安全中,歷史越久,越容易被翻出陳年舊帳進行斗爭,這是這個國家幾十年來的傳統,我們這輩人還記憶猶新,甚至平常打撲克還經常打“斗地主”,其實,地主哪該斗,那是幾千年來農村最有效的一種生產組織方式,斗完地主沒多少年,陷入三年大饑荒,可以預見,舉國沒有大饑荒紀念碑,對饑荒沒有足夠反思,還有暴發饑荒的風險。
很多私營企業做若干年,寧可重新換塊牌子開張也絕不用舊牌子。
被迫與政府打交道是企業不可承受之重,越是偏遠的地方越是如此,年輕人涌向北上廣是無奈之舉。而且政治體制不改,見不到解決之道,過去皇權不下縣,朝廷派個縣令來就能教化一片人民已太遙遠了,縣令大多進士出身,是這個縣的文化權威,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又是道德權威,很容易開展工作。然而現在,即便
權力大如諸候的縣委書記,也奈何不得縣里的一位科級干部,常常處理一位科級干部會得罪半個縣的干部,副縣級以下的干部是土官,有的經營幾十年,盤根錯節,書記是流官,三五年就走,根基不深。在這樣的政商環境之下,
唯一能保護商人利益的是法律,但其實際效用是可疑的。
家族榮耀不可持續的另一個因素是計劃生育,少子化,獨生子女的弊端明顯,能接過父輩的槍的少之又少。使得企業家做成百年企業的動力嚴重不足。
做好一個企業需要一輩子,敗掉一家欣欣向榮的企業只要幾年。
- 2024年02月01日
-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