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船舶領域院士分布及分析

    院士是我國的最高學術稱號,代表著一個領域的最高科研水平,船舶領域也是如此。筆者心血來潮,對船舶領域的院士信息進行了匯總,試圖發現點什么。

    船舶領域院士匯總

     

    不看不知道,一看很多料。國內船舶領域的泰斗、唯一的科學院學部委員,最年長的楊槱院士,如今已過百歲誕辰。愿老人家身體康健。最年輕的邱志明院士和金東寒院士,如今也已經五十八歲。除了神一般的馬偉明院士,其他院士當選年齡普遍偏大,看來船舶領域果然是個很看重經驗的行業,年輕時很難做出重大的成果。

     

    從領域分布看,院士們多集中在軍用科技領域,側重民船領域的僅有上海交大的楊槱院士和大連船舶重工的沈聞孫院士兩位。這和船舶領域的科研方向是相符的。軍船領域被視作尖端科技,而民船領域則被視為傳統制造業。軍船領域匯聚了船舶行業最尖端的技術,投入了更多的研究經費,也產出了最多的成果,最終當選了更多的院士。

     

    從院士們的工作單位看,工作于中船重工集團的院士達到了12人之多,占據了船舶領域的半壁江山,此外,金東寒院士也是從中船重工711所調任上海大學不久。工作于中船集團的院士為零。中船集團曾經是擁有院士的,不幸的是,中船708所的許學彥院士和張炳炎院士,兩位都已仙逝。

     

    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團雖并稱國內兩大船舶軍工央企,實際上二者的科研實力并不對等。當然這一切都有歷史原因。1999年中船總公司分家時,中船重工匯聚了船舶領域的絕大部分研究所,而中船集團以船廠為主,旗下只有708所和SDARI兩個船舶研究院所,其中SDARI又是偏重民船,院士數量比不過中船重工實屬正常。

     

    從院士匯總表還可以看到,國內船廠中,只有大船集團擁有一名院士,可見大船集團的實力之強。能夠建造國內首艘航母,不是沒有原因的。其他院士均分布在大學和科研院所。不出意外,今后船舶領域的院士仍將從大學和科研院所誕生,船廠很難有什么機會。船舶領域的核心技術在于研發和設計,不在于生產。船廠作為生產廠家,更難在科研領域有所突破。

     

    工作于高校的院士有8人。其中哈爾濱工程大學有兩位,均集中在水聲工程領域,哈工程在水聲工程領域的實力毋庸置疑。西北工業大學也擁有兩位,分別在水下自航器和水聲工程領域,這就是為什么西工大2016年才開始船舶與海洋工程這一本科專業招生,但船舶與海洋工程的學科評估還能排名前列的原因。海軍工程大學擁有兩位,作為軍事院校,所研究的領域也是海軍所最需要的尖端科技。馬偉明不必多說,海軍司令都要為之打傘的牛人。電磁彈射和全電力推進的黑科技,都指望著馬院士來創造。何琳院士所研究的降噪技術,對于潛艇的隱蔽性來說也至關重要。上海交大雖然目前只有楊槱院士一位,但泰斗級人物能擁有一名已經足夠。無論是歷史底蘊、行業影響力,還是畢業生素質,上海交通大學在船舶領域都是無可置疑的王者。追趕者也有,但從來未被超越。金東寒院士雖然是上海大學的校長,但僅僅是行政職務,上海大學在船舶領域并無存在感,不再進行分析。

     

                   

    海軍司令為馬偉明院士打傘

     

    還可以看到,院士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分布在高校的并不多。這和船舶領域的特性有關。工程院院士評選更看重實際業績,研究所作為抓總單位,有更多的大項目大成果,更容易把多人的功勞摞在一個人身上,在拼成果拼獎勵的院士評選中,高校無法與之競爭。試問高校要做出什么成果,才能和核潛艇總師或者航母總師相抗衡呢?相對來說,高校老師更注重理論研究,但不可能成為航母、核潛艇這種國之重器的總師單位,也就更難評上工程院的院士。

     

    從院士們的畢業院校來看,可以說基本反映了國內船舶專業院校的排名。上海交大、包括其前身交通大學,畢業生和在校老師共有六人之多,實實在在反映了上海交大在船舶領域的地位。作為國內舶與海洋工程教育和科研的發源地,其業界地位無可代替。諷刺的是,上海交大培養了那么多船舶領域的總師,學校在介紹優秀校友的時候很多都是船舶專業畢業,如黃旭華朱英福等,現在船舶專業卻是最被鄙視的校內專業。明知道好好在業內走下去,就很有可能功成名就,卻90%都轉行,船舶行業是真的病了。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學科排名

     

    海軍工程大學有三位校友當選院士,不愧為“海軍”工程大學。尤其是馬偉明院士,在院士中也是更強的存在。

     

    哈爾濱工程大學,包括其前身哈軍工海軍工程系,有兩位校友和一位在校老師當選院士,均是水聲工程領域,可見在這一領域,哈工程是實打實的第一。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與上海交通大學并列A+,水聲工程專業貢獻不小。單論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這一方向,哈工程距離上海交大還有一些差距。

     

    武漢理工大學能夠培養出金東寒院士,也并不奇怪。 船舶與海洋工程這一一級學科,全國只有三所大學擁有重點學科,武漢理工正是其中之一。雖然現在實力有所下降,和前兩所拉開了差距,但底蘊還在。前身武漢水運工程學院作為內河航運及內河船舶領域的霸主,其實力相當不錯。業界有云:武水不水。

    其他諸如清華、中科大這些與船無關的院校有畢業生當選,反映了這些學校本身的人才培養能力。畢業生具備優秀的素質,放在哪一行都能發光發熱。

    更多船舶行業分析與觀察,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船舶行業觀察 微信公眾號ID: maritime_observer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