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公眾號“船舶行業觀察”,作者:周大虎。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8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大虎瞄了一眼,沒敢多看,怕被亮瞎。不過還是有幾組數據引起了大虎的注意:
一、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82461元,比上年增長11.0%;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9575元,比上年增長8.3%
二、2018年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高于全國投資平均水平,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長11.8%。
統計局的數據一定是真實的,大虎絲毫不懷疑(嚴肅臉)。
關于第一組數據,大虎想起了那個“我和馬云平均起來身價兩千億“的笑話。論及收入,平均數真不如中位數或者眾數更有代表性。
私營單位非私營單位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幾乎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難怪多少人削尖腦袋想去體制內。
大虎覺得,非私營單位收入比私營單位高這么多,是因為不少非私營單位屬于壟斷性質。如果單純比較競爭性行業的收入,非私營單位不一定競爭得過私營單位。最明顯的例子是互聯網行業。
船舶行業并非國企壟斷經營,但也遠遠談不上是完全競爭性行業。國企船廠無論是從銀行貸款,還是接獲航運央企的訂單,都有著民企船廠無法企及的優勢。即便如此,幾大造船國企的訂單量仍然被民營船企超越,這是值得反思的。
而企業的經營狀況最終會反映到員工收入上。
大虎認為,就造船業而言,同一級別的國企和民企的員工收入,不會有統計數字那么大的差距。國企船廠的優勢在于建廠時間都比較早,地理位置更靠近市中心,不像大部分民營船廠都在荒郊野外,當然現在不少國企船廠也被趕到農村去了。另一方面,國企相對穩定。至于收入上究竟哪邊掙得多,真說不準。
就統計局公布的收入數字而言,國企船廠的平均收入應當是拖了整個非私營單位后腿的。大虎手頭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只是隱約這么覺得。
說起來,現在的造船國企只能算是穩定的溫飽,喝酒吃肉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照目前的競爭態勢,很快有一天將是穩定的貧窮,屆時這份穩定也就失去了意義。
關于第二組數據,2018年造船業的完工量和前幾年基本上保持平穩,不存在投資增長高于全國投資平均水平的情況。那么為什么裝備制造業的平均工資會有兩位數的增長?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除船舶外的其他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速較快,薪資增長也較快,船舶行業再一次被平均。
不由得想起當初找工作時,紛紛傳聞說研究院所待遇是航天>航空>兵器>船舶。不知道這條經驗匯聚了多少船舶專業前輩的血淚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