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紅星造船廠現代化改造,能否重振俄造船業

    來源:微信公眾號“船舶行業觀察”

    作者:周大虎

    編者按:隨著俄北極資源的開發,對破冰船尤其是破冰型LNG運輸船的需求日益迫切。紅星造船廠承載著俄國船國造的夢想,近來風頭日盛,不少人憂心其是否會對中國的造船業造成沖擊。在筆者看來,缺乏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僅憑借政策支持,包括紅星造船廠在內的俄羅斯造船業不足為懼。中國造船業的對手只有日韓。

    俄羅斯紅星造船廠位于俄遠東地區的大卡緬市。對于中國人來說,大卡緬是個很陌生的地方。不過一說到海參崴,相信不少人就知道是在哪里。大卡緬和海參崴隔烏蘇里灣相望,距中國邊境的直線距離大概只有一百公里左右。

    俄之遠東,吾之東北。海參崴,大卡緬,本該都是中國的土地。如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東三省少了日本海的入海口,吉林省成為了中國距海最近的內陸省份,而俄國,在開發他們的遠東。

    如果海參崴等地區依舊是中國的領土,如果東北多了這么一個入海口,現如今東北的經濟形勢也不會這么嚴峻。

    紅星造船廠的現代化改造正是俄遠東開發計劃的一部分。

    紅星造船廠原本只是一個海軍的修船廠,負責俄太平洋艦隊的潛艇修理和改裝業務。但自2016年以來,俄斥巨資對其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希望能夠將其建成俄羅斯最大的現代化船廠,以便能夠建造破冰型大型船舶,尤其是大型破冰型LNG船舶,以配套俄北極地區的油氣開發工程。

    “國船國造”不只是中韓兩國的目標,俄羅斯作為具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大國,自然也有這種想法。紅星造船廠的改造工作尚未完成,俄羅斯的石油及航運公司已經下了幾十上百億美元的訂單。說是含著金湯匙長大,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在船廠改造升級的過程中,卻暴露出了俄國工業實力已經下降的問題。不少人對俄國工業的印象還停留在雖然輕工業不行,但是軍火等重工業實力仍然一流。事實上,俄國的工業可能要比我們想象中更虛弱。俄國采購法國西北風戰艦的新聞相信不少人看過,很多人對此很詫異,為什么俄國要采購戰艦,自己不能造嗎?

    事實是,不惜代價或可造得出來,但是價格上沒法接受。在蘇聯解體分家時,多數船廠歸屬烏克蘭所擁有,俄國境內的大型船廠以核潛艇建造著稱,并不以建造大型水面艦艇見長。

    俄此番對紅星造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相信不僅僅是為了民用船舶建造。現有的俄造船廠主要分布在其歐洲領土部分,一旦開戰,在遠東地區保存一個大型造船廠,其軍事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對于一個船廠來說,船塢、龍門吊和分段運輸車輛應該是最重要的硬件設施了。這幾種設施按理說技術上算不得高精尖,然而俄國卻沒有選擇自己造,而是從中國購買。不知是造不出來,還是成本不具備競爭力。總歸是中俄兩國工業競爭力轉變的一個縮影。

    為了具備大型船舶及海工平臺的建造能力,紅星造船廠從青島北船重工購買了4萬噸舉力的浮船塢。浮船塢的設計亦由國內的上海船舶設計研究院提供。

    為了具備建造大型船舶的起重及運輸能力,從南通中遠海運重工買了1200噸的龍門吊,從蘇州大方特種車輛有限公司購買了650噸級的平板運輸車。

    筆者無意中還在谷歌地圖中看到了露天停靠的大黑魚,紅星造船不愧是軍工廠。軍迷們可以研究一下是什么型號。

     

     

    硬件設施從中國購買,但是一個船廠光有硬件設施是不夠的,還要有良好的技術與管理。俄國在造船上的實力無可置疑,但是在民船建造領域,俄羅斯并不是一個特別出色的玩家,在民船市場上的份額可以忽略不計。

    商船建造合同的交船期通常較短,不可能一條船造許多年,和軍船的建造不是一個玩法。為此,俄國再次請求國外幫忙,這次是韓國。通過和韓國造船企業建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希冀借助韓國的管理、技術,來幫助紅星船廠順利完成訂單的交付。

    大型LNG船全世界能建造的船廠已經不多,能建造大型破冰型LNG船的船廠更少。目前唯一有建造業績的船廠就是韓國的大宇造船,建造了亞馬爾項目一期全部的15艘Arc7級破冰型LNG船,造價大約每艘3.2億美元。對比之下,一條20萬噸的散貨船不過5千萬美元。

    亞馬爾項目雖然是俄羅斯主導的北極地區油氣開發項目,但是中國的公司和資本深度參與其中。中石油占據了該項目20%的股份,中國的絲路基金占據了該項目9.9%的股份。整個項目很大一部分生產模塊是由中國企業建造,整個項目產出的一半天然氣是用于出口到中國。中國的幾大航運央企均已參與到亞馬爾項目的LNG的運輸中。

    唯一的缺憾就是,項目所需要的破冰型LNG運輸船,沒有任何一艘是由中國的船廠建造,全部被韓國包攬。在破冰船方面,國內的技術實力太薄弱了。
    而LNG船最核心的液貨圍護系統,和中韓企業一樣,紅星造船廠當然還是只能尋求法國GTT公司的專利授權。就像俄羅斯靠豐富的油氣資源賺錢一樣,GTT公司靠壟斷的技術躺賺。

    萬事俱備,有了中國提供的硬件設施,有了韓國提供的技術支持,有了GTT公司的核心技術授權,紅星造船廠是否就能夠如愿完成俄羅斯國船國造的愿望呢?

    筆者對此仍然表示懷疑。

    正如筆者之前一再強調的,造船是個系統性工程,除了上述的硬件與管理,還需要足夠多的專業技術人才,還需要足夠完善的上下游配套產業。

    在民用船舶批量化建造方面,已經沒有國家能夠和東亞三國競爭。中日韓造船業的規模優勢是俄羅斯所無法企及的。經過這么多年的賣資源掙快錢,俄羅斯的船舶產業鏈說是荒廢可能不太恰當,但說是沒有進步毫不過分。如果僅僅是俄船俄造,而船用設備、技術都向國外購買,那么這個造船成本沒有任何競爭力。造一條虧一條,造十五條,虧十五條。這是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倘若如此,俄羅斯獲得了面子,滿足了國船國造的虛榮心,但是中韓法等國家則獲得了實實在在的銀子。筆者巴不得俄國再建造幾座現代化船廠,多從中國購買龍門吊等設備。

    因為筆者對俄國的經營能力很放心,長期虧損是必然的事情,就看能堅持多久。

    從這種軍工廠脫胎的國企性質來看,經營不善是大概率事件,延期交付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到時候訂船方有的抱怨。

    最新的新聞報道說俄國打算給紅星造船廠巨額補貼,以彌補紅星造船廠必然會出現的虧損。筆者認為,補貼是暫時的,而成本上需要面臨國外長久的競爭,想在補貼停止之前獲得持續的造血能力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克羅地亞最大船廠破產的新聞前車可鑒,克羅地亞政府沒少補貼,最終發現是無底大坑,實在承擔不起,只能破產。俄羅斯是大國,虧得起,但是長久巨額補貼是否劃算,值得俄方思考。

    和賣資源比起來,造船是又苦又累又不掙錢的行當。還沒有哪個資源型國家完成了到工業化國家的轉變,去工業化容易,想再轉變回來,那可就太難了。

    截至目前,紅星造船廠手持訂單均為俄國內企業所簽,沒有別的國家的航運公司在紅星船廠下單,這足夠說明問題。軍工廠可以只靠國內的訂單過活,但在完全國際化競爭的民用船舶市場,如果不能吸引國外船東的訂單,那么可以說是競爭力不足的體現,很難長期生存。

    小板凳已搬好,拭目以待紅星造船廠未來的經營狀況。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