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揚帆吧,未來的航海家們!

    當地時間5月16日15時,日本神戶大學校園內,應邀到校訪問的大連海事大學40名身著整齊劃一制服的學生代表結束了交流活動正準備離開,卻被日方師生們圍住了,紛紛要求合影留念,“你們太棒了!”很多老師豎起大拇指。

    這是5月5日-19日2016年大連海事大學專用遠洋教學實習船“育鯤”輪應邀首次訪日期間的一個縮影。大連海事大學經年打造的人才培養實力、“學匯百川 德濟四海”的海大精神,讓每一位隨船出訪的人都深感自豪與驕傲。

    海上升旗。

    剛起航就來了個“下馬威”

    在李安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既有滔天巨浪,也有皎月當空海面如鏡,這就是大海的神秘、變幻莫測,只是此次出訪的海大學生們,沒想到痛苦來得有點快有點猛——從5月5日下午起航到9日早上抵達橫濱港,海上一路風大、浪急,浪高時將近3米,更出現持續的涌浪,總噸位6114噸的“育鯤”輪在茫茫大海中上下左右顛簸,人會感覺自己的心都跟著悠來蕩去……這可一點都不好玩,很快不少人開始嘔吐或臥倒,別說吃飯了,有的人連喝水都會吐……

    可就是在這樣的困難面前,所有崗位無一缺位。“你們不暈船么?”5月6日,記者頂著太陽穴的脹痛爬上駕駛室,“還可以吧”,鄒志強、王金昕等幾位正在畫海圖的學生放下手中的尺筆回答道。見記者不太相信的樣子,一旁的老師道出原委:學校為海上專業的學生們專門設有這方面的訓練,也有相關設備。但剛一出發就遇上惡劣天氣,的確讓大家沒想到。但學生們更關心學到新知識,劉帥臣同學告訴記者:“我們都是第一次出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次經過很多島嶼,實際操作了”陸標定位”,這是以前走常見航線所不曾經歷的,很有收獲。”

    當日20時25分,當記者再次來到駕駛室時,只見幕簾后的工作隔斷里,一位學生左膝頂在材料柜上,右腳頂在身后的海圖繪制桌前,努力保持最大限度的身體穩定,借著臺燈的光認真做著交班記錄,這一幕讓人久久不能忘記……

    駕駛臺教學。

    未來航海家們的學習之旅

    整個航行下來,記者發現,初始的這點小困難實在不算什么,學生們面對的考驗遠不止這些。

    說“育鯤”輪是打造未來航海家的“功勛之船”并不為過,其日常營運由大連海事大學船舶實驗實習中心負責,中心主任李國進告訴記者:“此次上船的學生共有111名,主要是航海技術、輪機工程、船舶電子電氣三個海上專業的推免研究生和校十佳及西部支教大學生。”

    每次見到船長李建民,他總是嚴肅而認真:“我們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與使命。”育鯤”輪的特別之處在于,除了正常的甲板部、輪機部、事務部,還包括教學部。人員上包括各個學院選派的干部船員,育才船務公司選派的普通船員及各單位的見習人員。海上實習包括航行、錨泊、靠泊等幾個環節,并嚴格按照校教務處的實習大綱執行。”

    船上學生的畢業實習都是由各崗位的指導老師及船員們帶的,設備監測、安全培訓、理論學習、跟班上崗、完成作業及日記、分析問題、具體操作……被政委馬忠民稱為“流動國土上的流動黨支部”的“育鯤”輪臨時黨支部,教工黨員就有17名,“每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榜樣的力量是對學生們最好的傳幫帶”,馬忠民告訴記者。

    除了學習,學生們還要在船上迎接多方挑戰。機艙是整艘船的心臟,卻也是環境條件非常艱苦的所在。30多度的高溫、90多分貝的噪音、強烈的震動、撲鼻的柴油味兒讓記者印象深刻。在這里說話必須靠喊,還得貼著耳朵喊。輪機長孫廣輝指著一些“大家伙”告訴記者:“船的主機為柴油機,輸出功率4440千瓦,還有三臺副機,輸出功率各為520千瓦,主推進器采用可變螺距設計。”集控室里,輪機工程專業的學生王鑫、王歡微笑的樣子,在告訴記者他們早已適應得游刃有余。

    駛向橫濱港。

    機艙教學。

    中國高等航海教育看大連

    置身“育鯤”輪,記者感受到的是學生們不僅在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在綜合素養上得到了鍛煉。海上航行,沒有手機信號,沒有網絡,狹小的空間,磨煉著人的意志;甲板部與輪機部每天兩撥0-4、4-8、8-12六個時段的工作輪次,挑戰人體的生物鐘;幫廚的同學每天5:30就要到崗,這些在家里都不會做飯的90后們擇菜洗菜切菜收拾餐具樣樣都要干,“最怕切洋蔥,9個人剝和切輪流下來,全都淚流滿面啊……”

    嚴謹的治學精神、實力與底氣、團隊的凝聚力、國際化視野,無論是航行期間還是陸上出訪,海大師生的高素質讓記者感觸頗深,也切身體會到了“育鯤”輪在海運人才培養方面的特殊地位與重要作用。大連海事大學副校長潘新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建設海洋強國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其中建設海運強國是先導性保障,每年我國的進出口貨物93%都是通過海運來完成的,同時每條船本身造價及貨物總計幾十、上百億元,一旦出現問題將造成人員及財產、環境的損失,但是目前我們的整體人才隊伍并沒有跟上。”作為國內唯一一所海事類重點大學、行業內唯一一所部屬高校,大連海事大學多年來為國家及各省市海事局、救撈局、各航運公司等輸送了大批高端人才。“新的時代賦予了新的科技發展、知識更新,我們的著眼點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海事大學”,要培養一批具有遠洋實習船的航海經歷、以及具有國際視野、全球戰略眼光的棟梁,使之成為引領國家航運業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骨干力量,提升我們在國際海事組織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來源:大連日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