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19日從三峽集團獲悉,備受矚目的三峽升船機已開始實船試航。作為世界最大的升船機,三峽升船機可供3000噸級船舶完成近40層樓高垂直升降,其實船試航標志著三峽升船機試通航進入最后準備階段。
垂直升船機被稱為“船舶電梯”。三峽升船機最大提升高度113米、最大提升重量超過1.55萬噸。坐著“電梯”,3000噸級船舶只需約40分鐘就可以上升或下降40層樓高,完成過壩。
目前我國水電站通航主要采取船閘、升船機和翻壩轉運三種方式。三峽大壩此前采取船閘的方式,由于長江航運貨運量逐年增加,過閘擁擠已經常態化,成為長江航運的“瓶頸”。2015年三峽大壩過閘客貨運量達到1.2億噸,超過設計通過能力的20%,船舶平均待閘時間達40小時以上,9至12月份平均長達52小時。
重慶長江輪船公司總船長王嘉玲算了一筆賬:一個往返船次等待的時間折算成3.5天,按每艘船舶每天損失1.2萬元計算,該公司一年的直接經濟損失達907萬元。“等上兩三天是常事,擁堵的時候等得更心焦。”民生輪船公司航運管理部部長劉萬洪非常關注三峽升船機的進展。通航之后,3000噸以下的船舶可以直接“坐”升船機,船閘排隊的船少了,3000噸以上的船舶過閘時間也可相應縮短。
瀘州港副總經理謝自國認為這一消息對港口是重大利好,“外貿箱對時效要求比較高,四川出口的貨物有電腦配件、食品、白酒,進口的貨物主要是汽車配件,如果三峽航運‘堵點’有所緩解,水運運輸時間縮短,那么我們的競爭力會更強。”
三峽升船機工程的研究論證始于上世紀50年代,其中在1995年被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要求緩建,直到2007年才恢復施工。為期一周的實船試航結束后,將進行數據分析和檢查維護工作,待國家有關部門批復后進入試通航階段。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