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轉引的伊朗Mehr新聞社報道稱,伊朗國家石油煉油和銷售公司和中國石化達成12億美元的協議,將開發位于伊朗西南部省份Khuzestan的Abadan煉油廠一期工程。
煉化走出去
這是繼沙特延布煉廠項目之后中國石化又一次在中東拿下煉廠項目的大訂單,而延布煉廠也從去年起開始了商業運營。
除此之外,9月2日,中國石化還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了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共同開展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天然氣加工和石化綜合設施項目的預可行性研究工作,如果所有工作順利完成,中國石化還將繼續參與未來的營運,并且中國煉化技術也將參與該項目工藝方案比選和制定。
合作雙贏
最近這幾個大動作也印證了此前中國石化要“走出去”的戰略,只是與之前的方式有所不同。此前包括中國石化在內的三桶油通常采取收購海外石油公司和合作開發的方式來獲取海外石油資源,但由于地緣政治、技術水平等等諸多問題,這種“拿資源”的方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收益,甚至是造成巨額的虧損,也因此需要反思一下究竟是模式問題還是決策問題。相比之下,這幾次“煉化技術”走出去的投資模式更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于合作雙方可謂雙贏。
首先對于產油國來說,這樣可以延長上下游產業鏈,不僅能夠多掙錢,而且還能提高市場競爭力。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最終消費的石油產品,而不是原油。舉個例子,我賣個土豆不過一塊錢,做成淀粉那就三塊錢,炸成薯片那就可能是幾十塊錢了。所以作為有著大把資源的產油國來說,自然是垂涎煉化這塊大蛋糕,自己有油,干嘛要讓別人賺錢。
而對于中國石化來說,煉化業務本身就是其傳統長項,輕車熟路,不易產生問題。此外,穩定的供應鏈則對中國石化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油價波動時,對于企業會有更多好處,換句話說,這也是為了多賺錢,順便還能學學國際合作項目的運做,提高競爭力進而提高石油市場的話語權等等,而且這也是中國石化要成為一體化國際能源公司的重要一步。
機會多多
就目前來看,沙特延布項目已經正常商業運營,這為中國石化走出去的“煉化技術” 開了個好頭,如果接下來俄羅斯和伊朗的項目順利,除了賺錢之外,更是為中國石化的煉化技術賺個好名聲。好名聲有了自然就好做生意,而煉化市場不乏好機會。
照此看來,這也許可能會是中國石化轉變海外投資戰略的一個開始。
更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于合作雙方可謂雙贏。
首先對于產油國來說,這樣可以延長上下游產業鏈,不僅能夠多掙錢,而且還能提高市場競爭力。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最終消費的石油產品,而不是原油。舉個例子,我賣個土豆不過一塊錢,做成淀粉那就三塊錢,炸成薯片那就可能是幾十塊錢了。所以作為有著大把資源的產油國來說,自然是垂涎煉化這塊大蛋糕,自己有油,干嘛要讓別人賺錢。
而對于中國石化來說,煉化業務本身就是其傳統長項,輕車熟路,不易產生問題。此外,穩定的供應鏈則對中國石化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油價波動時,對于企業會有更多好處,換句話說,這也是為了多賺錢,順便還能學學國際合作項目的運做,提高競爭力進而提高石油市場的話語權等等,而且這也是中國石化要成為一體化國際能源公司的重要一步。
來源:石油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