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8年的開端,處于“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期,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的關鍵階段,如何借助國家建設“一帶一路”和海洋強國的契機,順應全球經濟向海發展趨勢,延續廣東“因海而興、因海而富”的傳統,統籌規劃建設沿海經濟帶,把海洋資源優勢與產業轉型升級、開放型經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以沿海經濟的先行發展帶動近海內陸和整體經濟的發展?這是廣東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
近日,廣東省政府印發了《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以綜合性、戰略性、約束性的規劃,明確未來的發展戰略、發展目標、重大任務、空間部署和保障措施,指導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沿海經濟帶的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根據《規劃》,廣東將加快海洋船舶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以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為重點,提高船舶研發設計能力以及海洋工程裝備總包、設計能力,推進廣州龍穴、珠海高欄港、深圳蛇口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建設;圍繞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子信息等海洋新興產業,突破一批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加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配套系統和設備研制;依托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爭取到2020年,實現海洋裝備制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目標。
更“高”產業發展向高端躍進廣東沿海經濟帶包括廣東沿海陸域及相關海域,總面積約12.09萬平方公里,包括省會城市廣州在內的15個縣(市)及相關15個地級以上市的中心城區,是廣東經濟發展的核心區。該區域內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三大產業比重為3.2∶42.5∶54.3,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具經濟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集聚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區、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和世界制造業基地。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深度調整階段,廣東沿海經濟帶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向外進一步拓展經濟空間存在不確定性因素,區域內經濟發展方式仍較為粗放,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產業層次總體不高,高端產業集群偏少,世界級企業和自主品牌不多,部分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重大裝備的核心競爭力有待增強;高層次創新人才短缺問題仍然突出,高端創新平臺數量較少,創新引領作用與國際先進地區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近年來,全球造船市場持續低迷,廣東不少海洋裝備制造企業因競爭力不足而被迫退出市場。在此情況下,廣東希望在接下來的發展中,通過發揮臨海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海高端制造產業集群,通過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形成以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產業為引領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帶動全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發展階段。爭取到2020年,實現廣東先進制造業規模不斷壯大,海洋裝備制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綜合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為主體、以服務經濟為支撐,高端引領、特色突出的現代產業新體系等發展目標。 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裝備先進制造基地,《規劃》指出,要加快海洋船舶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以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為重點,提高船舶研發設計能力,加快發展液化天然氣(LNG)船、海洋工程輔助用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海上
風電安裝船、豪華郵輪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以及智能航行系統、船用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等關鍵部件,推進軍民船舶裝備科研生產融合發展和成果共享,建設廣州、中山造船基地、江門中小型船舶及配套設備制造基地和珠海游艇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廣東還將發揮比鄰南海的地緣優勢,拓展深遠海發展空間,目標指向500米等深線以外區域的海洋生態、海洋礦產、海洋油氣等資源的開發利用。該省將建設深海礦產資源中心,開展深海油氣資源勘探、深海礦產資源勘查、深海微生物物種資源采集與保藏和高精度海底探測工作;建設南海深海基地,著力打造深海海洋裝備試驗基地和裝配基地,建設海洋技術裝備海上公共試驗場和深海生物資源中心等。 面向深遠海資源開發,裝備水平也必須跟上。《規劃》提出,廣東將著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總包和設計能力,重點突破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LNG-FPSO)、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及再氣化裝置(LNG-FSRU)、超深水鉆井平臺等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設計和制造技術,形成總裝建造能力,進行系泊定位系統、發電機組、專用作業包等海洋工程裝備專用系統研發制造,鼓勵發展智能碼頭和新一代港口機械。推進廣州龍穴、珠海高欄港、深圳蛇口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建設,適時在陽江、汕尾布局建設海洋工程裝備基地。積極發展海洋專用設備,重點開發深海環境監測、深水探測、海洋衛星遙感、水下作業裝備等產品,支持廣州建設國家海洋專用設備檢測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也提出了海洋裝備所需的重要配套產品——涂料的研發,將重點發展依托海洋資源的氯堿、純堿、溴素深加工等產業,積極開發海洋防腐涂料、海洋無機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產品和海藻化工新產品,支持湛江、茂名、揭陽等地建設海洋精細化工基地。
更“新”將創新作為轉型升級動力產業向高端邁進,離不開創新的驅動。只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聯動,形成新的科研和技術成果并實現相關成果的推廣應用,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實現向高端產業的轉型,提高海洋產業的競爭力。
《規劃》提出,廣東將深入推進“科技興海”戰略,圍繞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子信息、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突破一批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加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配套系統和設備研制。具體來說,廣東將積極加強綠色環保型船舶、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的基礎共性技術、核心關鍵技術、前瞻先導性技術研發,開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制品、高新海洋工程材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突破海洋平臺用高強鋼高效自動化焊接與切割技術及裝備、大尺寸管道激光自動化焊接技術及裝備、潛水器鈦合金窄間隙焊接技術、極地船舶建造用低溫鋼、化學品船用雙相不銹鋼、游艇及特種船舶用鋁合金等特殊材料的焊接技術、新一代水下生產系統、新型纖維復合材料柔性管/纜、海洋工程結構及船舶腐蝕防護與修復、海洋數據傳輸等關鍵核心技術。
在產品方向上,廣東將重點發展深海油氣、可燃冰等海底能源開采技術裝備以及深水鉆井平臺、自升自航式修井平臺、大型臨港工程裝備、無人潛航器、深水機器人、極地船舶、化學品船、多用途海洋支持船、海上風電安裝船、海上風電運維船、半潛船、鉆井船、起重鋪管船等海洋科技創新產品。
在科研基礎支撐方面,廣東計劃推進完善沿海經濟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能力項目研究,加快國家重大科學裝置和工程的建設應用,著力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建設廣東國家大科學中心。《規劃》特別提出將支持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項目建設。
人才是創新的重要資源。多年來,廣東海洋產業專家和社會有識之士積極對該省高校海洋學科建設、海洋產業人才培養建言獻策,原廣東海事局局長、政協委員梁建偉就多次在廣東省兩會上提出相關提案。為支撐海洋產業的未來發展,《規劃》強調,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共建高水平技術研發機構、人才培養機構等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動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等海洋特色產業高等院校擴容提質,重點支持廣東海洋大學積極參與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支持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汕頭大學等高校的海洋產業相關學科建設。
更“廣”借國家戰略“東風”加快“走出去”步伐“一帶一路”和海洋強國建設是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東風”。廣東充分發揮珠三角地區對外開放門戶作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優化沿海經濟帶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輻射帶動沿海經濟帶城市發展,積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沿海開放新格局,增強廣東海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 按照《規劃》,廣東將依托廣州南沙、汕頭南澳等條件和基礎較好的地區,規劃建設一批海洋經濟合作示范區,開展海洋保護、海洋工程、海洋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依托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此外,還將支持廣州、汕頭、湛江建設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鼓勵珠海、茂名建設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推動揭陽、湛江、茂名等地建設海洋石油開發后勤保障基地。
在加快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以廣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三大自由貿易片區為主陣地,廣東將深入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在產業投資、貿易往來和能源資源等領域的務實合作。該省將在自由貿易試驗區穩步推進外商獨資船舶管理公司、控股合資海運公司試點以及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示范建設等,并以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為契機,吸引各類大型企業入駐,引進涉海行業組織、中間機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支持涉海金融、航運保險、船舶和航運經紀、海事仲裁等行業發展。
此外,廣東還將加快海洋與水產高科技園、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聯合研究與推廣中心、湛江中國南方海谷等的發展建設進程,重點推進沿海地區與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以及斐濟等太平洋島國的海洋科技合作;按照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和穩妥審慎的原則,務實推進中國—白俄羅斯中白工業園、中國―沙特吉贊產業集聚區、廣東―馬六甲皇京港臨海工業園、伊朗格什姆自貿區、埃塞俄比亞華堅工業園等5個跨境產業合作平臺的建設。
來源:中國船舶報 記者 鄺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