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美國航母戰斗群再次攪動本就暗潮洶涌的南海局勢。
據美國《防務新聞》3月3日報道,1艘航空母艦、2艘驅逐艦、2艘巡洋艦和第7艦隊旗艦,一支規模雖小但實力強大的艦隊已抵達南海爭議海域。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此表示,中方一貫尊重和支持各國依國際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飛越自由,但堅決反對有關國家打著“航行和飛越自由”的旗號威脅和損害沿海國的主權和安全。我們希望美方依法行使航行和飛越自由,不要違反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馬堯對記者稱,此次派出的航母艦隊是典型航母打擊群,是美國實施其戰略意圖的有力工具。“這次巡航也并非是例行自由航行,或為配合‘薩德’系統入韓向中國施壓。”他說。
據韓聯社報道,韓美4日正式簽署協定成立聯合工作組,全面啟動部署“薩德”系統議程。洪磊就此表示,當前朝鮮半島局勢高度復雜敏感,有關各方都應避免采取進一步加劇半島緊張局勢的行動。我們堅決反對在半島部署“薩德”系統,敦促有關國家慎重行事,不得損害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
除典型航母打擊群,還多一艘指揮艦
據美國《海軍時報》報道,美軍太平洋艦隊發言人杜斯(Clay Doss)稱,航空母艦“史丹尼斯”號(USS John C. Stennis)與巡洋艦“莫比灣”號(USS Mobile Bay),驅逐艦“史托克代爾”號(USS Stockdale)與“鐘云”號(USS Chung-Hoon),于2月4日進入西太平洋海域,“史丹尼斯”號戰斗群已于3月1日抵達南海。
1月15日,“史丹尼斯”號航空母艦群從華盛頓州布雷默頓基地出發,第七艦隊旗艦“藍嶺”號(Blue Ridge)指揮艦在前往菲律賓途中與這支艦隊編隊行動,以日本為基地的“安提坦”號(USS Antietam)巡洋艦也將與航空母艦群會合。目前“安提坦”號正在單獨執行“例行巡邏任務”。該艦從2月底開始接替“麥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驅逐艦和“阿什蘭”號(USS Ashland)船塢登陸艦執行這一任務。
“典型的美國海軍航母打擊群由航母1艘、攻擊核潛艇1至2艘、防空驅逐艦2艘、巡洋艦2艘及快速補給艦組成。由此可見,斯坦尼斯號是航母編隊是一個典型的航母打擊群,只是多了一艘指揮艦。這樣的一個航母戰斗群擁有完善的反潛、防空、對地攻擊能力,其奪取和使用制海權的能力相當強大,投射能力極強。”馬堯對記者說。
航母艦隊或配合“薩德”入韓?
杜斯表示,這是美國航母在南海進行的例行巡航,美國海軍將繼續出現在南海。
但馬堯認為,這不僅僅是一次例行巡航。“該打擊群出現在南海不是例行巡航,除了秀肌肉外,還可能有配合‘薩德’系統入韓、聯合向中國施加壓力的意圖。”他表示,航母不僅僅是一艘軍艦,還是國際政治的筆尖,其具有的軍事功能、外交功能和警察功能,是其他任何武器裝備體系都無法取代的。
《海軍時報》評論稱,這一航母艦隊是在南海地區最新的一次“力量展示”。前海軍上校、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亨德里克斯(Jerry Hendrix)分析稱,通過航母群和軍艦,美國海軍展現了它的“利益范圍”,以及在世界各地展現力量的能力。
“僅在2015年,太平洋艦隊艦艇在南海航行時間共計有700天之多。”太平洋艦隊發言人克雷·道斯日前聲稱。
去年10月,美國“拉森”號(USS Lassen)驅逐艦進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里范圍。今年1月30日,美國“柯蒂斯·威爾伯”號(USS Curtis Wilbur)驅逐艦進入中國西沙中建島12海里范圍。
“非軍事化”并非中美南海矛盾根源
南海局勢風波不平。就在3月2日,美國又重提亞太海軍聯盟,意欲制衡中國。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哈里斯提議重啟一個由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和美國海軍組成的非正式戰略聯盟。10年前,迫于中國的外交抗議,這個實驗性的聯盟被瓦解。
“印度和美國在地緣政治領域,特別是對印度洋控制權方面具有不可化解的矛盾,僅就此而言,這一 ‘小北約’是不可能形成的。”馬堯說。
2月以來,中美兩國在南海地區緊張情緒升級,“非軍事化”一詞被提及的頻率頗高。
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發言人傅瑩回應南海問題表示,在南海進進出出的先進的飛機、軍艦,最多的是不是還是美國的? 自從美國重返亞太以來,軍事上的動作有多少?(美國)那些盟友完全在加強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和軍事部署。這不是軍事化嗎?”
馬堯分析稱,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矛盾的根源不在于軍事化,而是美國出于霸權護持的考慮在南海遏制中國,與中國建設海洋強國并為此維護南海正當海洋權益之間的矛盾。但是中美在海權領域有著大量的共同利益,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雙方矛盾并非不可化解。
來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