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疫情前迅速崛起的旅游細分市場,郵輪旅游一度成了香餑餑。但疫情讓原本頗有前景的市場陷入停滯,郵輪公司虧損、郵輪港口也面臨發展窘境。
然而,關于郵輪市場的好消息正在傳來。近日,在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上,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與星旅遠洋郵輪簽署了“港航聯動”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通過郵輪靠泊、郵輪航線開發、母港運營等方面的合作,為廣州郵輪產業復蘇提供“南沙方案”。
廣州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將充分發揮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對郵輪全產業鏈的帶動、牽引作用,吸引郵輪產業鏈企業聚集南沙發展,將南沙打造成郵輪采購、供應、修造、服務聚集的全球郵輪供應鏈中心,構建郵輪產業發展核心生態圈。
廣州南沙郵輪母港是國內最大的郵輪母港之一,2019年建成開港,擁有1個10萬總噸和1個22.5萬總噸郵輪泊位,航站樓6萬平方米,碼頭年通關能力達75萬人次,是亞洲最大、功能最全的郵輪綜合體。
此外,廣州南沙也是內地東南亞航線最多的郵輪港口之一,現有郵輪航線覆蓋日本、越南、菲律賓等12個目的地。
廣州南沙港的發展規劃,也讓國內郵輪業看到了郵輪經濟進一步挖掘機會。中交協郵輪游艇分會(CCYIA)攜手上海社會科學院完成的《郵輪對中國的經濟貢獻》研究報告指出,按現有的數量發展模型測算,到2035年郵輪對中國的經濟貢獻將達到總產出2473億元,總就業27.4萬人,總薪酬732億元,為歐美郵輪經濟現有總量的68%。如果按照市場規模擴大和郵輪經濟結構優化的雙驅動,上述數據還會顯著增加。
除了郵輪母港有所動作之外,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還聯合發布了《關于郵輪游艇裝備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郵輪游艇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建成。同時建立郵輪游艇本土配套及國際協作體系,形成專業化的配套供應鏈,并計劃推進上海、天津、深圳、青島、大連、廈門、福州、廣州等地郵輪旅游發展。
對于廣州南沙港、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等一批國內大型郵輪母港以及本土郵輪企業,這是發展的利好消息。
但需要正視的是,中國郵輪市場目前距離疫情前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郵輪對中國的經濟貢獻》指出,中國郵輪業是最早按下暫停鍵和最具備安全復航條件的,但目前還沒有明晰復航方案。
該報告建議,可開展國內低風險區域閉環游,例如同一母港始發往返,途徑國際水域不靠港的“海上無目地游”、國內港口之間的“沿海游”等,不過這些方案也需要政策配套來輔助。
實際上,這些方案已經開始試水。近日,招商維京游輪計劃推出多條航線,其中往返廈門、途中探訪舟山的“5日/6日舟山人文之旅”將于9月3日首航。同時計劃在10月2日重新啟航深圳-上海/上海-深圳航線“8日東南海岸文化之旅”,即從招商蛇口郵輪母港出發,途中游廈門、舟山后抵達上海,10至11月,該航線將安排7個航次。
另外,皇家加勒比郵輪亞洲區主席劉淄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雖然郵輪出境游還未在中國內地市場重啟,但公司依然持續看好中國內地市場。一旦中國內地郵輪母港開放出境郵輪游,皇家加勒比也會持續派遣大船、新船繼續服務中國游客。
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楊華雄在此次郵輪產業發展大會上透露了國內郵輪市場恢復的進程。他表示,郵輪運輸是水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交通運輸部已經開始圍繞國際航線復航條件、路徑和措施等組織開展研究,組織研究起草《國際郵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將會同相關部門根據疫情防控形勢和出入境旅游業務恢復情況,適時推進相關工作。
目前,國際郵輪市場的運力已經幾乎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據中國交通郵輪游艇協會副會長程爵浩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7月國際郵輪集團平均復航比例已經達到了93.7%。
國際郵輪協會(CLIA)發布的2022年郵輪行業現狀展望報告也表明,以最樂觀的預測來看,全球郵輪業的客運量預計在2022年底就能恢復到2019年水平的101%,預計最晚2023年,全球郵輪業將全面復蘇。
比如今年初地中海郵輪公布的2022至2023冬季航季計劃顯示,公司旗下21艘郵輪將在新航季前往85個國家和地區的190余個熱門目的地。同時,公主郵輪預計在今年全線恢復運營。
除了恢復運營之外,各郵輪集團也正在為恢復市場增加新輪船。據悉,公主郵輪計劃耗資4.5億美元用于持續更新郵輪產品并翻新船隊。地中海郵輪艦隊將增添兩艘郵輪,預計將在2025年壯大至23艘郵輪,此外到2030年還有6艘備選造船訂單。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