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舶配套領域,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行業佼佼者。這家2001年成立、2010年登陸創業板的民營船舶配套“第一股”,在2008年以來船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實現了逆勢增長,新產品不斷推出,兼并重組動作頻頻,2015年還取得凈利潤增長60%以上的好成績。
“始終遵循商業本質,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是海蘭信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海蘭信董事長申萬秋如是說。
譜寫差異化三部曲
海蘭信成立于2001年。當時中國船舶工業規模比較現在小的多,船舶配套能力更弱,關鍵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2000年,國際海事組織通過了SOLAS公約修正案,規定3000總噸以上國際航行船舶必須強制性安裝船載航行數據記錄儀(VDR,俗稱“黑匣子”)。當時國際上只有少數國家能夠生產VDR。充分調研后,海蘭信決定將VDR作為進軍船舶領域的首款產品。通過艱苦努力,海蘭信VDR產品先后通過多家國際權威船級社認證,產品技術與生產環境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憑借先進技術和實惠的價格,海蘭信VDR銷售良好,國內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我們的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一至兩成,成本是這一時期海蘭信的競爭優勢”申萬秋這樣評述海蘭信第一階段的差異化戰略。
在企業發展走上正軌后,海蘭信加大了全球服務網的建設力度,力求做到“產品銷到哪、服務跟到哪”。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他們采取了當時國內企業較少采用的商務合作模式,先后借助中遠集團的全球網點及合資伙伴瑞典Consilium 公司的服務體系,逐步培育自有的服務網絡。
截至2015年底,海蘭信已在亞、歐、非、美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80多個服務網點,擁有一支專業高效的可供全球及時響應的服務網絡。及時、快捷的全球售后服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客戶利益。
“近兩年我們發現,隨著世界航運技術的發展,航運企業對船舶的實時信息化管理能力成為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將智能化作為差異化目標,用智能化產品為用戶創造衍生價值。”申萬秋說。
在2015年底召開的上海海事會上,海蘭信系統性展示了Hi-Cloud船舶遠程信息服務系統、 智慧橋•綜合導航系統(INS+)、智能雷達監控系統、船舶綜合機艙監控報警系統等產多款航海智能化與海洋信息化產品,展示了“航海智能化”的全新形象。申萬秋自豪地表示,在配套領域,中國企業一直處于追趕狀態,但在船舶智能化方面,海蘭信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海蘭信-智慧橋綜合導航系統↓
雙管齊下打破怪圈
今天 “海蘭信”已成為響當當的中國配套品牌。然而,有一個現實不容否認:在遠洋船舶上,我國本土設備裝船率仍遠低于日本和韓國,且在很多關鍵技術上受制于人。申萬秋認為,提高本土設備裝船需要配套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首先,配套企業要爭氣,要具備國際化能力。船舶配套產品采用的是國際標準,客戶包括大量國外船東,因此配套企業必須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能力,產品質量和服務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其次,政府應對國產配套企業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并且在支持國產設備時,應該更具針對性。比如,不僅從價值占比上規定國內建造船舶的本土設備裝船率指標,還要從類別占比上規定本土設備裝船率,使一些總價不高而技術含量高的重要設備有機會“上船”。同時,除了遠洋船舶外,近幾年,公務工作船市場發展迅速,受國家政策的導向,逐步實現公務工作船的設備國產化,這也給海蘭信帶來了新的機會。
資本運作彎道超車
除了敏感的商業嗅覺、對研發的高度重視、志在高遠的發展目標,海蘭信為業內人士稱道的還有其資本運作的手筆。
2010年,成功登陸創業板,上市為海蘭信產品研發、完善服務網絡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2015年,實施了收購全球海洋勘探調查科技先驅勞雷產業的重大資產重組計劃,并加強了與武漢勞雷綠灣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加速發展海上無人平臺產業;收購德國知名船舶機艙自動化廠家Rockson Automation GmbH公司51%的股權……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海蘭信成功晉升航海智能化和海洋信息化領域的設備供應商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步入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申萬秋認為,海蘭信的并購都是遵循商業本質的選擇。在全球化時代,國際合作、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手段,是快速完善產業鏈、進入新領域的重要途徑。目前正是并購歐美知名配套企業的好時機。一些歐美知名公司經過長期發展,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研發體系,品牌影響力巨大。但人工成本的持續上漲,以及造船市場持續向亞洲轉移,使其中一些企業遇到發展瓶頸。中國企業應采取更積極的態度,中國政府應為企業海外并購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