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yTail”,中文意為“沉重的尾巴”。該詞對海工業者來說絕不陌生,前幾年海工市場正熱之時,為了搶單,不少企業與船東達成“Heavy Tail”的付款協議,首付款比例很低,余款在工程交付后支付。如果說當年這些“甜蜜而沉重”的負擔尚能支撐企業低利潤經營的話,如今這個負擔正越來越沉,隨時都能成為企業退出海工市場甚至倒閉的“催命符”。
大宇造船海洋在2012年從安哥拉國有石油公司承接的2艘鉆井設備船就采用了“Heavy Tail”的付款方式,首付款占總金額的20%,如今船是造好了,剩余的10億美元什么時候能撈回還是個未知數。比20%首付款比例低的“大有人在”,10%甚至1%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墊資造海工的企業展開了一場“豪賭”,賭融資能力、賭建造能力、賭船東信譽、賭海工市場還能繁榮多久,韓國、中國等大大小小的海工企業主動或被動地進入這場賭局,即便唱衰之聲不絕于耳,卻難以挽回。
海工進入買方市場,制造企業為爭取訂單開出優惠的支付條件本身是再自然不過的市場行為,然而當這些手段背離了工程建造的基本原則,制造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面臨巨大資金缺口而風險激增,這事就變味了。資金壓力導致眾多海工建造企業盡管手持訂單量大,利潤率卻很低;總裝廠的壓力又轉移到下游,配套企業交貨6個月后才能收款。這條危險的資金鏈條只有在制造企業順利生產、船東有能力付款、海工市場堅挺等多個必要條件下才能維持。如今,韓國海工企業面臨巨額虧損,我國沿岸停泊了大批海工平臺、海工船,浙江、福建等地的一些建造能力不錯的企業陷入危機,短期內很難翻身。
同行間是對手,也需要攜手。海工市場陷入停滯期,回首看看5年前的景象,如何提升行業自律,如何不再讓“沉重的尾巴”拖垮整個海工制造業,是每個海工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