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此次“兩會”中,代表們對船舶行業給予高度關注,提出多項創新建議,旨在推動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政策環境優化。
一、探索深海,離不開深海運載裝備
3月4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開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聰,介紹了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第一艘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的近況。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將就培養青年科學家、促進載人深潛國際合作等方面履職建言。
葉聰表示:“作為海洋科技工作者,我們要攀登深海科技高峰,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為人類了解、保護、開發海洋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船用綠色燃料產業鏈工業鏈體系問題待解決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船長倪迪為船海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針對船用綠色燃料供應鏈建設,他建議通過強化頂層設計,統籌產業資源,推進綠色金融,搶占規則高地,積極推動參與脫碳國際規則的談判與制定,打造船用綠色燃料產業鏈體系。
倪迪提出:“當前船用綠色燃料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建設面臨諸多困難。以甲醇為例,市場供需不平衡、儲運及加注體系尚未建立、新能源上游企業的融資條件需優化、相關標準和規范的缺失等問題均亟待解決。”
三、加快推進氫能產業全產鏈均衡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學科帶頭人、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建議,我國需要加快出臺海洋氫能發展總體實施方案,健全海洋氫能配套制度建設,推進氫能全產鏈均衡發展。
郭建增表示:“海洋氫能是氫能產業的重要領域和未來潛力所在,在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支持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優勢資源攻關,對于快速搶占海洋氫能產業發展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
四、加快提高船舶發動機關重件自主研制能力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首席技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傅國濤建議,我國船舶行業有必要加快提高船舶發動機關重件的自主研制能力,提升整個船舶行業動力配套鏈國際競爭力。
傅國濤建議:“目前我國船用發動機行業自主配套率較低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限制了船用發動機實現自主化發展,我國船舶行業有必要加快提高船舶發動機關重件的自主研制能力,提升整個船舶行業動力配套鏈國際競爭力。”
五、高標準引領船舶動力電池發展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認為船舶電動化是船舶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電動船長續航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強調了高標準引領船舶動力電池發展的重要性,呼吁制定更高的標準來確保船舶動力電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曾毓群強調:“船舶動力電池的安全問題必須得到高度重視,否則將對整個行業產生極大的影響。”
據龍船此前報道,中國船舶集團共有6位全國人大代表和2位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全國兩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渤海造船黨委書記、董事長胡德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慶紅江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傅國濤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七〇三所黨委副書記、所長林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七一八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七一九所副所長、研究員張錦嵐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七二五所黨委副書記、所長王其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七〇二所副所長葉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七〇二所研究員胡震
來源:浙江省船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