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400艘氫氣運輸船!船廠“福音”來了

    近日,國際航運公會(ICS)發布題為《Turning hydrogen demand into reality: Which sectors come first?》(將氫能源需求變為現實:哪些行業先行?)的開創性報告。

    該報告由比伯拉赫應用科技大學能源經濟學教授Stefan Ulreich和國際航運公會合作完成,旨在更好地評估包括航運業在內的工業部門在未來幾十年將使用的新型零排放燃料的未來供需動態。

    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潛在需求的高度可變性。工業將主導氫能需求,但航運業可以作為氫經濟的推動者發揮關鍵作用。該報告重點關注清潔氫作為能源載體和原料的潛力,以幫助多個行業(尤其是難以減排行業)實現脫碳目標。

    報告強調,到2050年,重工業領域將主導全球氫能需求,韓國、日本和歐洲將成為氫能的第一大市場;要滿足每年3000萬噸的全球綠色氫能需求,全球將需要新建多達411艘氫氣運輸船,相當于南美洲和中美洲一年的發電量總和。歐洲的目標是到2030年每年生產2000萬噸氫氣,其中一半來自進口。為滿足歐盟的這一預期需求,船隊將需要增加多達300艘船

    國際航運公會秘書長Guy Platten表示,要達成全球氫需求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氫基燃料的需求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礎上擴大五倍,從2030年到2050年達到約5億噸。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預測,到2030年,氫的使用量將保持穩定,并且不會超出現有工業使用范圍。然而,報告認為,要想在更多行業應用清潔氫,就必須解決基礎設施、扶持性法規和電力接入等方面的障礙。

    Guy Platten表示:“監管的確定性至關重要,政府是為早期采用者提供機會的關鍵,政府應優先考慮需求激勵而非供應支持,以促進承購協議的達成。可以肯定的是,港口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準備工作對于消除海運障礙至關重要。這將使航運業和其他行業都能向前發展,增加能源安全并加強多樣化。這是改變整個能源-海事價值鏈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Stefan Ulreich補充稱:“實現未來氫經濟的關鍵不僅在于生產基礎設施,還在于運輸基礎設施。海運業將在氫過剩地區與高消費地區的連接層面發揮關鍵性作用。但這需要港口基礎設施進行裝卸以及從港口到消費者的管道運輸。保持協調性最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氫能需求上漲意味著需要擴大氫氣運輸船船隊,僅為滿足全球增加的3000萬噸氫氣交易量,航運業就可能需要新建多達411艘氫氣運輸船(用于長途運輸)。

    本站文章如未標明來源,均為本站編譯、編輯或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自“龍de船人”,違者必究。

    為您推薦

    關注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