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科技服務推動船企駛向“藍海”

    像當下的天氣一樣,世界船舶產業正面臨“冬天”。連日來,記者跟隨市科技局工作人員上門調研服務企業卻發現,我市船舶產業在逆境中苦練內功,加快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步伐,一些造船企業正脫離競爭激烈的“紅海”駛向創新制勝的“藍海”。   

    主動轉

    揚州船企穿上“御寒棉衣”

    在中航鼎衡露天作業平臺,好幾艘萬噸級化學品船正在安裝焊接,火花四濺。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截至今年10月,公司已實現開票銷售15.35億元,較往年增長明顯。最令人欣喜的是,公司儲備在手的訂單超過20艘,總價值近8億美元,包括10艘25000噸高端雙相不銹鋼化學品船、10艘萬噸級雙燃料化學品船以及全球最大的37000噸瀝青船等。“這些訂單夠我們‘吃’到2019年了!”

    在當前“接單難、交船難”的背景下,中航鼎衡緣何訂單不斷?“這是我們主動轉型、科技創新的結果。”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中航鼎衡成立之初,就果斷摒棄了散貨船、集裝箱船等產能相對過剩、技術含量較低的常規產品,選擇主攻高端化學品船、液化氣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特種船舶。隨著市場變化,中航鼎衡又適時調整產品結構,開發了雙相不銹鋼化學品船、瀝青船、液漿船等船型,并成功取得10余艘船的訂單。“主動轉型,積極創新,為鼎衡穿上了一件御寒棉衣,讓這個冬天不太冷。”

    中國海運江蘇造船基地是位于江都長江岸線的另一家大型船企。自2007年4月成立以來,就不斷刷新著一項項產業紀錄:國內造船廠最短時間實現年交船百萬載重噸紀錄,建成交付當今世界最大、設備最先進遠洋教學實習船,2011年成為江都歷史上首家超百億元企業。隨后,國內船舶產業迎來市場低迷期,訂單萎縮、毀單現象蔓延。為了應對這一變局,中海造船主動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將重點轉向“散貨船、油輪和集裝箱船”三大主力船型,加快向大型化、高端型轉型升級。

    2015年,中海造船技術工藝部與韓國亞進公司開展合作,學習對方的生產設計模式,開展新承接的AFRAMAX成品油油輪和SUEZMAX原油輪的生產設計工作,由此躍上國內同行業一流水平。2013年以來,先后成功申報1項發明專利、1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敢創新迎來大發展。目前,該公司手持訂單35艘,涉及船型有114000噸原油輪、158000噸原油輪、208000散貨船、308000噸VLCC、64000噸散貨船、38000噸散貨船、9400箱集裝箱船及135000箱集裝箱船等船舶產品。

    雖然當前船舶產業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我市不少船舶企業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向大型化、高端化、特種化方向轉型升級,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良好態勢。   

    扶一把

    科技服務“點燃”創新動力

    在中航鼎衡采訪,企業負責人對市委、市政府在加強服務企業力度、主動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等方面的舉措贊不絕口。他告訴記者,今年在市、區科技局的指導和支持下,中航鼎衡“遠洋LNG雙燃料動力化學品船設計建造關鍵技術”成功躋身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獲得1000萬元財政資金支持,這大大提升了企業加大科技創新的信心。

    據了解,目前我國僅具備5000DWT以下近航程內河雙燃料動力船的建造能力,大型遠洋LNG燃料動力船建造技術被韓國三星重工、日本NK壟斷。在科技部門的支持下,中航鼎衡引進國際知名企業勞斯萊斯的LNG燃料動力船設計理念與技術,與江蘇科技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攻克了LNG雙燃料發動機燃氣管理控制與安全監測等技術難題,在國內首次設計建造15000DWT化學品船。

    目前該項目首艘“15000DWT雙燃料低速機遠洋化學品船”已完成方案設計與詳細設計,并獲得船東與BV船級社認可。項目實施期內,公司將購置設備31臺套,形成年產3艘目標產品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7艘,累計新增銷售收入15億元。該項目的實施將打破日韓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填補國內雙燃料低速機船舶建造空白。

    連日來,市科技局調研團隊走進廠房、走近生產線,與企業負責人、技術人員深入交流,了解企業科技創新、研發投入、發展運營方面的情況以及科技創新的服務需求,征集并儲備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項目。

    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圍繞四個方面精準、有效服務企業:主動上門對接服務,挖掘技術突破點和產品亮點,幫助爭取國家和省、市科技計劃項目;積極落實科技稅收政策,幫助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相應稅收優惠;幫助落實“科技創新28條”等地方政府個性化科技政策;為企業與高校、院所牽線搭橋,轉化最先進、最適用科技成果。

    來源:揚州日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