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成本高:既往優勢正在失去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上海、廣州、武漢、青島、天津等地調研時了解到,隨著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我國制造業保持人工成本優勢的壓力日趨加大。
業內專業人士和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人工成本的上漲趨勢是難以逆轉的,“唯有實現勞動收入提升與生產率提高相協調、人工成本提高與產品價值上升相協調、工資上漲幅度與員工利益訴求相協調,才能夠有效降低相對成本。”
人工成本壓力加大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訪一線用工企業了解到,人工成本僅占企業總成本的10%,采購成本、資金成本等所占比例更高。我國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能夠擁有價格優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工成本相對而言仍然較低。然而,近年來,我國人工成本的上升幅度已經高于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
國際比較表明,中國工資水平不及美日歐發達經濟體,但上漲速度快,快于南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
2008~2014年,中國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增長率達到11.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9.0%。同期美國工資實際增長率為1.9%、歐元區為0.5%、日本為-0.8%,南非和巴西的實際工資增長率分別為3.2%和5.7%。

吉利春曉基地內的機器人在生產線上忙碌 王定昶/攝
沿海某廠高管向本刊記者介紹,人工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物價、房價走高,員工的生活成本提高,支出提高必然要求收入增加;
二是隨著勞務工管理越來越規范,社保等綜合成本也在上升。
2011年以前,該廠一名勞務工社保支出是每月200多元,與所在城市社保規定接軌后,每月企業需要為每名員工繳納1000多元,而公司的勞務工數以萬計,這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成本支出。同時,員工個人也要繳納相應的比例。
專家認為,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增加了人工成本增長的剛性壓力。我國適齡勞動人口(16~59歲)占總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達到峰值,2012年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量開始下降,剩余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結束。勞動合同法在保障勞動者合法利益的同時,加大了企業社保支出,這意味著人工成本上升仍然是未來趨勢。
受訪企業認為,人工成本上升具有剛性特征。比如,我國造船行業的國內勞動力價格已經和韓國、日本越來越接近,開始出現提高收入也招不到人的情況。
三大矛盾導致相對成本提高
在專家看來,更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成本的上升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品價值的提升并沒有同頻共振,人工相對成本提高制約著制造業的發展。
一是人工成本上升過快與勞動生產率提高滯后的矛盾。
當前,工資上漲對于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刺激作用有限,我國技術升級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慢于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以造船行業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先進制造技術專家組組長林忠欽介紹,中國造船效率為日韓水平的三分之一。10多年來,中國國內骨干船廠每修正總噸工時平均消耗從44降到30(個別先進企業達到20左右),但與日本的10、韓國的15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
上海某造船廠負責人介紹,我國造船行業技術進步很快,但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技術落后,修改、返工成本較高,加上管理能力還不夠精細,造船周期比較長,延遲交貨現象時有發生。在其看來,相對而言,我國人工成本仍然是低的,“但是效率低下、返工、浪費就把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抵消了,相對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人工成本持續上升與產品價格低位徘徊的矛盾。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了解到,今年1~5月份,全球造船市場形勢十分嚴峻,日韓船廠接單嚴重不足,我國船廠雖然憑借成交的VLOC訂單,市場份額得以保持高位,但常規船型承接形勢同樣嚴峻。到5月份,市場形勢進一步惡化,主力船型成交寥寥無幾。
在市場蕭條的大背景下,船價下滑已成必然。據相關企業人士介紹,當前的船價僅為2008年之前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即使船價已經低至成本價,為了獲取一定的現金,國內造船企業仍然在競相接單,產品價格下滑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成本壓力。
三是工資上升幅度與員工利益訴求的矛盾。
本刊記者發現,企業負擔“五險一金”的費用占比較高,包括企業需要負擔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合計為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33%~40%。
湖北某公司高管介紹說,企業承擔著較大的人工支出壓力,但仍然留不住人才,為了每個月增加兩三千元收入,公司一些年輕員工選擇去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外來務工人員而言,即使繳納了“五險一金”仍然沒有安定感。上海某造船員工擔憂地說:“綜合保險約為1000元,一旦生了病自己還是有壓力。”
“降成本”關鍵在提高勞動生產率
受訪企業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反映,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二是提高工人技術水平。
一方面,企業加大自動化投入需政策扶持。
按照業內評估,造船業國際先進水平正在從工業3.0向4.0過渡,而國內大部分船企處于2.0階段。相對于汽車行業,造船業的自動化水平比較落后。林忠欽認為,2015年,我國造船業在完成訂單、新增訂單等方面遠超日韓,但隨著要素成本上升,如果不抓緊時間轉型升級,過去積累的競爭優勢就有可能改變或流失。
比如,調研中,本刊記者發現,位于江蘇省南通市的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從3年前開始嘗試智能化轉型。2015年,在工信部所評出的首批46家智能制造示范試點企業中,中遠川崎是唯一一家船舶行業企業。
目前,造船行業已經普遍意識到提高自動化水平對于企業降成本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全球造船業正處于低谷期,企業普遍資金緊張,鮮有自動化投入的計劃。相關專家說,國內船廠多與國外公司聯系建立自動化生產線,但國外公司也沒有成型的產品,更不用說其他智能裝備企業,對于造船行業的自動化生產的研究和實踐還非常少。
另一方面,提高員工穩定性,加大技術培訓力度。
相對于自動化的投入,加強員工的培訓以提高其技術水平已經有諸多探索。2006年,上海振華重工初入海工領域,在當時的亞洲最大4000噸全回轉起重船建造項目上,公司遭遇了大量焊接難題。為此,上海振華重工招募了大批優秀焊工,成立了“焊工之家”,并進一步為他們強化培訓。這為其之后承攬美國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拉斯維加斯摩天輪項目,蘇格蘭福斯新橋、比利時閘門等項目打下了基礎。
魏鈞是“焊工之家”的一員,他告訴本刊記者:“通過參加國外的一些項目,我發現,和新加坡等國家相比,國內的一流焊工并不比國外差,但是技術過硬的工人總量少,大量的工人技術水平較差。”
對于企業而言,技工培訓的必要性已經成為共識,但員工培訓投入較大,尤其是對于大型裝備制造業,能夠承擔的企業非常少。魏鈞說:“江南造船廠有比較全面的培訓學校,有的培訓設備動輒上億元,能有這種實力的企業太少了。”
另外,不少企業管理者建議,“企業內部,應該給務工人員多建一些職工宿舍、提供一些基本醫療服務等,這更有利于降低他們的生活成本,也能增強職工的歸屬感。”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2016年49期,原題《破解人工成本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