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船機企業勇拓陸用市場,雖漸成氣候,卻遭遇柴油機專利許可證受限的尷尬。華山自古一條道,長遠來看,企業要做大陸用電站市場,打造自主品牌柴油機是必經之路。著眼當前,業界人士呼吁:船機企業要摒棄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商業模式,通過抱團取暖、統籌資源,合力開發急需的自主品牌柴油機,并綜合運用品牌、質量、技術、成本、服務等手段和優勢參與競爭,逐步掌握話語權,從而做大、做強陸用電站市場。
近年來,面對船市下滑的嚴峻形勢,不少船配企業創新思路,由海域轉向陸用市場。
特別是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國內船機企業大力開發電氣集成類產品,重點發展箱式移動電站、固定式電站等陸用電站集成產品,在陸用電站領域打開了“新天地”。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旗下中船動力有限公司、滬東重機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下屬陜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等頗具代表性的國內船機企業,紛紛進軍海外陸用電站市場,邁出了從動力裝備制造向能源裝備制造轉型的一大步。國內船機企業勇拓陸用市場,雖漸成氣候,卻遭遇柴油機專利許可證受限的尷尬。
做強自主品牌 打破許可證限制
“申請柴油機許可證幾經碰壁,這讓企業在開拓陸用電站市場時往往難以大施拳腳。”一家船機企業的負責人無奈地說。
由于沒有自主品牌機型,而相關柴油機機型的專利申請也需同專利商博弈,專利許可證限制成為當前國內船機企業開拓電站市場的一大瓶頸。另一方面,即便有了相關專利許可,企業仍需支付15%的專利費。盈利難,盈利難,盈利難!高昂的專利費對船機企業的成本控制構成了巨大挑戰。
近年來,通過引進曼恩、瓦錫蘭、大發、MTU等品牌機型的專利技術或許可證,國內大多數船機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能力,但核心部件、技術依然依賴國外。船機企業在開發陸用電站市場時面臨一樣的困擾:在柴油機許可證方面被專利商“卡脖子”,要么專利商以各種理由不批準專利許可證申請,要么在開拓電站市場過程中,同專利商狹路相逢、同質競爭。
一些品牌機型的許可證協議還有區域限制,而企業與客戶洽談合作意向時,往往是先與用戶商量電站方案,待項目談成后再與專利商商量許可證問題。這種做法雖然可行,但風險也清晰可見——在陸用電站市場,專利商是船機企業的技術供應者,可能同時又是企業的競爭對手。最后,專利商對船機企業陸用電站項目的柴油機提成費不僅不打折,還要額外收取50%的超區域提成費,造成船機企業的成本大幅提高,競爭力減弱。同質競爭之下,專利商還會趁勢自己接單,讓船機企業前期的努力“打水漂”。
對此,業內人士呼吁,要做大、做強陸用電站市場,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轉變受制于專利商的現狀,首先要抓緊開發急需的自主品牌柴油機,實現自主品牌柴油機國產化,提振企業信心,從而在開拓電站市場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話語權,不斷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目前,由滬東重機聯合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制造的大功率中速柴油機12MV390國產化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業內人士提議,相關企業可借助自主品牌柴油機,推動電站項目市場化。
一方面,船機企業要及時跟蹤研究國際技術發展動態,采取自主研發、中外聯合設計、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等多種方式,大幅提升我國柴油機開發、制造能力,滿足我國船舶建造、相關多元業務發展對主機的需求;另一方面,應聯合研究院所、高校、專業配套件企業,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在關鍵配套件上實現自主創新,開展新機型的聯合設計開發,高起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性能指標先進的船用柴油機。在此基礎上,國內船機企業之間須有效聯合,合力開展智能化技術、電控高壓共軌技術、雙燃料機等關鍵技術和機型的研發,打造從研發、制造到售后服務“一條龍”的產業鏈。
創新商業模式 嚴防多重風險
目前,中船動力正著力將陸用電站產品打造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自今年年初以來,該公司在陸用電站市場承接了批量“短平快”項目:年初成功拿下某電站項目訂單28臺,5月份全部交付用戶并且實現百分之百貨款回收,當年簽約、當年交付、當年收款,在陸用電站領域實現了“開門紅”。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盡管通過相關多元發展,公司在陸用電站市場形成了一定的批量生產規模,在低迷市場下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每個陸用電站都是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制的,這也決定了電站業務有一定的風險。
船市不景氣,“交船難”風險在船機企業間擴散,表現為履約難、交機難。一家船機企業的負責人表示,主機合同履約風險在電站市場中同樣存在。當前,很多企業在簽訂電站合同時,僅約定10%的預付款,后續備件采購、生產均需船機企業墊資。但是,一些客戶的信用度極低,棄單現象屢見不鮮,導致船機企業風險難控。除了履約風險,受項目開展地的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國內船機企業在開拓海外電站業務項目方面均面臨不同程度的投資風險。
對此,中船動力高級工程師張永凱表示,企業應高度重視電站方案的評定工作,對技術方案評審和商務風險控制等方面嚴格把關。他建議企業創新商業模式,綜合運用EPC+F、 BOT等商業模式,以總承包商或承包商聯營體身份與業主簽訂承攬合同,并按合同約定對整個工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試車)等工作進行承包,從而直接面對最終業務、用戶,在承擔項目風險的同時,收獲最大利益,從而避免設備賣出后,備件由中間商控制,船機企業幾乎沒有后續附加效益的尷尬局面。
此外,業內相關人士還建議船機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采取產融險結合的模式,降低市場投資風險,避免撤單后企業資金被“套牢”或者“打水漂”的現象。
緊貼市場需求 放眼全球布局
船機企業要翻山越嶺、遠渡重洋開拓市場,但在遠方,“外來的和尚”的經也不好念。
是的,海外有市場: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對電力需求快速增長,正加大對發電機組及陸用電站的投資。
但企業的挑戰也不小。一方面,國際機構對柴油機排放的要求更加嚴格,燃料多元化是未來陸用電站的重要發展趨勢。同時,陸用電站的冷卻用水是否節約、有無漏油危險、噪聲對周圍居民影響如何等都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些船機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從當前市場反饋情況及詢價意向來看,中速柴油機、重油電站在市場上所占的比重較大,雙燃料機及氣體機則是關注熱點。由此推斷,未來市場將對雙燃料機、氣體機更為青睞。
在陸用電站市場,國內企業大多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技術力量薄弱、經驗欠缺、能力不足等短板,企業普遍缺乏整體電站示范工程,電站的整體設計和海外工程建設均需外包,項目產品質量、風險防控難以把握。同時,從未來發展趨勢角度考慮,如果沒有大功率雙燃料柴油機作支撐,船機企業只能以中間商身份與客戶溝通的話,電站業務必受限制。
業界人士表示,電站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企業要在該領域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將自己長期定位于設備供應商,要轉變觀念、放眼未來,以設備集成商的姿態立足市場。在開拓陸用電站業務時,企業須摒棄各自為政的發展模式,抱團取暖,合力攻堅克難,盡快形成自主品牌產品的制造、銷售能力,擺脫柴油機許可證專利公司“卡脖子”的現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一些船舶企業集團還可發揮集團作戰優勢,統籌集團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開發陸用電站市場。這就需要企業進一步苦練內功,在技術上做好充分準備。
此外,企業還要提升產品技術含量,不斷完善產品型譜,提升品牌形象,實現產業化、規模化。鑒于未來雙燃料、氣體機將成為發展趨勢,船機企業可加快研發自主品牌氣體機及雙燃料機型,不斷完善產品型譜,為后續拓展電站市場做足準備,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來源:中國船舶報 記者 吳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