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輪渡上百年的歷史中,服役最久的要數一艘躉船“浦龍”號。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它迎送過孫中山的靈柩,搭載過年輕的毛澤東去北京。這艘傳奇躉船,自2010年退休后便一直靜靜地停在中山碼頭北側的岸邊。最近由于濱江風光帶改造,這艘躉船可能要被拆除。輪渡公司認為它已經成為文物,但又無力負擔修繕費用。更重要的是,“浦龍”號需要一個水域來停泊,目前長江岸邊罕有地方能容下,不少老船工都希望,能給它找個“家”。
歷史
遮擋百年風雨,十幾億人次從它身上走過
對于不少南京人來說,輪渡是一種情結。在老一輩們心中,再多的過江通道飛馳,也比不上這里更能親近這條母親河。不過,很多市民不知道,他們曾經每天登船時踏上的躉船,已經是“爺爺輩”的年紀。
“可能人們對渡船更熟悉,但每天停在這里為候船人遮風擋雨的躉船功勞也不小,一百年來,少說有十幾億人次從浦龍號身上走過了。”南京輪渡公司辦公室主任張勇告訴記者,這艘躉船于1913年開始建造,在長江大橋建成之前,市民過江全靠輪渡,而對于北上南下的全國旅客,這里也是必經之地。“據記載,輪渡最繁華的時候日均客流有16萬,即便后來長江大橋、二橋等過江通道建成,輪渡每年仍有近1000萬人次的客流量。”
見證百年風云,孫中山靈柩從這經過
昨天,南京市輪渡公司退休船長蔡惠昌也向記者說起“浦龍”號躉船的故事。如今已經80歲的他,上世紀50年代剛工作時,便經常聽師傅講這艘船的歷史。
1914年“浦龍”號建成時,還有一艘姐妹船,叫“京浦”號,當時停在浦口碼頭,抗戰期間被日軍炸沉,船和當時在里面躲避轟炸的旅客全部被炸死。
1929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通過津浦鐵路從北京運抵南京,在浦口碼頭稍作停靠后過江,最后安葬于中山陵,“浦龍”號正是當時的見證者。
“我還聽說,解放后李宗仁歸國,特意到中山碼頭來看看,并拍照留念,感慨這里還是老樣子。”蔡惠昌告訴記者。由于當時津浦鐵路帶來了人氣,中山碼頭成為南來北往的要塞,從這里經過碼頭,都要跨過“浦龍”號。毛澤東當年從家鄉出來北上時,也是從南京下關乘渡輪過江乘火車進京的;法國總統密特朗任職期間,訪問南京時也乘過渡輪“中山一號”,“浦龍”號都是見證者。
現實
船面殘破不堪,絞盤仍能轉動自如
雖然已經從客運崗位上退役,但如今的“浦龍”號仍靜靜停靠在中山碼頭北側。從濱江風光帶向下看,一條漂浮在岸邊的尖頂長廊,便是這艘傳奇躉船的“真身”。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浦龍”號船長96.8米、寬9米、型深2.4米,總共633.28噸,船體分為兩層,下層內艙里囤放一些壓艙的重物,隨水面上下浮動的躉船起到連接渡輪和碼頭的作用。
昨天下午,記者登上“浦龍”號。從破敗的頂棚和厚厚一層鐵銹的柱子上,可以感受到它厚重的歷史。市輪渡公司總經理李壽龍說,這艘躉船的結構全是鉚釘連接,這種工藝如今已經幾乎看不到了,仔細查看便能看出它的精良工藝,不少輪渡工人都覺得,即便后來新造的躉船質量也未必趕得上“浦龍”號。
由于本身沒有動力,躉船上最大的設備就是固定錨鏈的兩個絞盤,直徑近1米的絞盤頂端,仍能看到“求新制造機器船廠”的字樣,并注有甲寅1914的年份。李壽龍說,雖然已經100多歲高齡,但這個“關節”仍運轉自如,只要稍用些力,一只手就能推動,即便不保養也沒有任何銹蝕。
雖然主要部件仍能運轉,但“浦龍”號的船面已經非常殘破,鋪設的水泥板坑坑洼洼,一些鐵質部件銹跡斑斑,有的地方甚至已經銹穿。頂棚的石棉瓦也已壞了不少,漏雨嚴重。
來源: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