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關乎船企“生存還是毀滅”!呼吁:政策性收購完工裝備

    2016年6月,當記者來到上海某知名海工裝備制造企業采訪時,看到該公司碼頭停靠著8座自升式鉆井平臺和數艘平臺供應船(PSV)。

    “對外,我們都說這些平臺還在調試。其實,早已完全具備交付條件。”該公司工作人員私下告訴記者。

    像這家公司一樣,遭遇眾多裝備無法交付的船企并不在少數。據業內一份初步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受船東變更合同、延期交付和撤單影響,我國船企的產品按期交付率僅80%,其中骨干船企碼頭停靠的完工船舶數量接近200艘。

    裝備為何嚴重積壓?

    造成裝備嚴重積壓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兩年國際船市極度低迷,以及油價暴跌導致的海工裝備運營市場大幅萎縮。特別是在海工裝備領域,出于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力度明顯減弱、海工裝備需求急劇下滑、市場預期價格暴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受阻、接手裝備閑置并要產生高額維護費用等原因,船東普遍提出延期接船,甚至棄單、撤單。

    據研究機構的數據,2016年,全球自升式鉆井平臺封存117座,閑置223座,新建裝備交付率不足25%;PSV和AHTS一共閑置1798艘。其中,中國海工裝備交付率僅31%,鉆井平臺交付率僅16%。

    “去庫存”成當務之急

    在去年10月工信部組織召開的船舶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指出,“去庫存”已經成為我國船舶行業面臨的當務之急。

    “嚴格來說,‘去庫存’是用來特指房地產行業的庫存問題。造船企業是按照訂單,實施定制化生產,理論上,不應該存在庫存的問題。然而,在市場低迷期,船東改單或棄單是造成為船企‘庫存’激增的重要原因。”郭大成表示。

    按照經濟學理論,所謂“庫存”主要指存貨,包括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三部分。

    如果船東修改合同增多,必然影響造船企業原材料、設備等采購活動,同時也將延長船舶建造的周期,直接導致存貨增長;而如果裝備不能交付,船企無法及時收到項目合同的大部分進度款,將會導致船企貸款償還能力和信譽迅速下降,負載率急劇攀升,現金流枯竭,企業會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

    據介紹,目前多數船企不得不采取封船措施,一般而言,1艘民船的封船成本約每年700~1500萬元,1座海工平臺的封船成本則高達每年6000余萬元,不少船企財務狀況已急劇惡化。

    船企希望政府“買單”

    面對嚴峻的“去庫存”形勢,從中央決策層到行業主管部門,再到船企自身都在想方設法應對挑戰。去年12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中國制造2025”工作現場會作出批示,我國制造業發展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深化金融、財稅等重點領域改革,完善政策支持。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特別指出,制造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要維護市場秩序,減輕企業負擔,落實完善支持政策。

    去年以來,不少船企呼吁,由政府牽頭出資,協調骨干船企,聯合航運企業和石油公司,依靠金融機構支持,設立專業資產管理公司或產業基金,以政策性收購、融資租賃等方式盤活“庫存”。   

    “這方面的聲音我們也聽到了,我們船舶協會也一直在為船企積極爭取政策支持。”郭大成表示。

    當前許多海工裝備的市場價格都處在低位,如果能抓住這一時機通過政策性收購等方式,接收一批完工裝備,低價出租給航運、石油企業,未來等到市場回升,可以再以相對較高的價格推向市場。

    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業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支持的十大產業之一,是實施海洋強國戰略不可獲取的重要支柱,是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要基石。如果國家出臺支持政策扶持產業發展,不僅有利于船企卸掉包袱,改善流動性,減少當期損失,以解燃眉之急,還將支撐我國船舶工業實現市場低迷期“彎道超車”,提升整體競爭力和生存韌性。


    來源:《中國船舶報》兩會前方報道團隊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