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公務船配套國產化率仍待提升


    近年來我國加快了公務船更新換代的步伐,最近令人關注的公務船新聞有,10月30日,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交付“南海救118”號;11月5日,英輝南方造船(廣州番禺)有限公司交付“南海救204”號。這兩艘船都是交通運輸部救助系統系列救助船的新成員,其投入使用,使我國海上救助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令人遺憾的是,與多年前相比,其配套設備國產化比率未有明顯提升。

    8000千瓦海洋救助船是國內迄今自行設計、建造的交通救助系統尺度最大、裝備最先進、救助功能最齊全的大馬力遠洋專業救助船,自2005年交付第一艘以來,其性能一直在不斷改進提升。2010年交付的“南海救115”輪,船長98米,型寬15.20米,設計航速20.35節,自持力30天,抗12級風浪,所航航區沒有限制,其續航力12000海里,可以抵達世界上任何一個海港。與此前交付的同類型船相比,“南海救115”輪增加了動力定位系統、直升機搭載平臺、雙尾鰭,提升了立體救助功能和穩定性;同時還增配了VSAT(應急衛星通信)系統,具備實時傳輸功能,可將海上救助現場的畫面傳回岸。該船還具有一級對外消防滅火作業能力和營救作業能力,能搭載獲救人員100人,并能拖曳浮筒和起浮的沉船,進行海上拖運工作,船上的兩門高壓水炮能噴射160米遠、70米高的水柱或泡沫,并具有自動調節噴射方向的功能。

    近期交付的“南海救118”號則是黃埔文沖建造的第20艘8000千瓦救助船。據了解, “南海救118”號在系列8000千瓦救助船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優化改進,增加了泥漿系統,可以為海上油氣開采作業提供支持,提高了運營能力。同時,該船預留了新增吊機和醫療系統接口,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

    11月5日,英輝南方為南海救助局建造的“南海救204”號是該公司向南海救助局交付的第4艘同類型快速救助船,總長49.9米,型寬13.1米,型深4.5米,最大設計航速33節,能原地回轉和360自由度平移。

    無論“南海救118”號還是“南海救204”號,都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先進救助船,美中不足的是,其關鍵配套設備仍然依賴進口。據了解,救助船由于其快速性、可靠性、靈活性、抗惡劣環境等要求,對配套設備的尺寸重量、可靠性比普通運輸船舶有著更高的要求。而我國船舶配套業發展長期滯后于造船總裝的發展,一些國產設備難以滿足用戶需求,使得公務船一些關鍵配套設備長期依賴進口,本土配套率在低位徘徊,得不到有效提升。

    據專家介紹,選擇進口產品的原因顯而易見,進口設備質量更穩定、性能更先進、產品更精致、服務更周到專業。此外,船東的意愿也有重要影響。盡管進口產品價格稍高,但綜合比較下來,一些公務船的關鍵設備還是選擇了進口產品。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原安全總監宋家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較低的公務船配套設備國產化率,給我國航運及海洋信息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也使得船舶建造成本提高,影響造船業產業鏈的完整性。他建議我國從國家層面集中整合相關資源,盡早出臺具體措施,減少進口設備的使用,著力提升公務船通信導航等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

    對如何提高公務船配套國產化率,業內專家各有見地,如對公務船國產化配套率進行嚴格規定并執行,對選用國產配套產品給予適當鼓勵,國內配套企業要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采取產學研用聯合研發的模式等。

    您認為公務船國產配套率低原因何在?國內配套產品與國外品牌產品相比,有哪些不足?應該如何提高公務船配套設備的國產化水平呢?歡迎留言。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