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走進南海深水鉆井平臺

    一架直升機盤旋在三亞市以南200公里的海面上,海中是一座橙紅色鋼鐵“高樓”。這是我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3000米深水鉆井平臺。




    直升機穩穩降落在塔架邊沿的綠色停機坪上。這是一輛飛行“班車”,專門接送海上石油工人。

    日前,《中國海洋報》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座海上鉆井平臺。

    初識龐然大物

    海上石油平臺是鉆井和船舶結合的產物。從空中看去,這座屹立海中的平臺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方是四根粗壯的紅色“橋墩”,深入水下19米,“踩”著兩個自帶螺旋槳推進器和動力定位系統的浮箱,半潛于海上。

    平臺上部猶如火箭發射架的是井架,約有五六層樓高,井架中豎立著鉆機,是平臺的核心生產部位。平臺從船底到井架頂部有137米高,相當于45層樓,所占面積比一個標準足球場還要大。即使在茫茫大海上,鉆井平臺也是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

    走下停機坪,記者順著地上的黃色標識,來到一個灰色集裝箱前。推門進入,眼前是一條走廊,兩邊是一間間艙房。這里有會議室、船長室、中央控制室等。

    據有關人員介紹,中央控制室相當于船舶的駕駛臺,乍看上去就像電腦機房:四周環繞著觀察窗和監視屏,中間一圈操作臺上集中了眾多自動化系統,平臺任何部位的問題,都可以在這里遠程解決。平臺各部分的電路、網絡、通信、冷卻管、通風管道都有單獨的備用系統,且互不影響,某一部分出現障礙,即使進水、失火,都不會影響整個平臺運行。

    遇有臺風來襲,平臺便切換為船舶模式,依靠水下的8個螺旋槳以3~4節速度航行,避開臺風路徑。船長于亮已在平臺工作10年,他告訴記者,在電腦控制系統精確計算下,螺旋槳各方向恰當運轉,才使得鉆井平臺不會“隨波逐流”,猶如“定海神針”一般穩穩扎進作業海域。

    離開中央控制室,沿樓梯下行來到工人住艙。平臺24小時不間斷運轉,工人們實行12小時工作制。記者于上午10點到達平臺,住艙中的工人要么已在工位,要么便下夜班后補覺,這里成了平臺上最安靜的地方。住艙人均面積不小于9平方米,室內帶有獨立衛生間,覆蓋無線網絡。

    再往下兩層,有餐廳、洗衣房、圖書室、健身房,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并有專職醫生和保潔人員提供醫療與后勤保障,處處體現著深水鉆井平臺的先進性和人性化理念。

    “超級鐵鉆工”

    走出冷氣開放的艙室,回到平臺甲板,沒遮沒攔的毒辣陽光傾瀉而下,烤炙著四周的鋼鐵。

    井架附近的地面溫度已達67.6℃,兩名鉆工揮汗如雨地站在鉆桿旁。待鉆桿下降時,兩人便合力提起名為“卡瓦”的裝置將鉆桿卡緊在井口。令人驚訝的是,兩名工人反復提放的卡瓦竟重達107公斤。

    安全監督員李明介紹,因與鉆桿、井口“親密接觸”,鉆工是平臺上最具風險的崗位。

    鉆工身邊是堪稱“超級鐵鉆工”的重型機械。鐵鉆工后方有一間小屋,司鉆坐在操作椅上,面對落地窗輕推手柄,就能操縱鐵鉆工的機械手,抓起鉆具送到鉆臺上。

    雖有鐵鉆工出力,井架旁的兩名鉆工仍需高度集中注意力。他們與司鉆配合,每小時可下放30幾根鉆桿。從水面到海底,幾千米的深井就是由一根根首尾連接的鉆桿打下去的。而這座平臺最大鉆井深度可達1.2萬千米。

    “有了鐵鉆工,人拉手抬的安全風險大大降低。”鉆井隊長楊東強說,“超級鐵鉆工”可完成接鉆桿、配立柱、下鉆等動作,整套流程全部自動化,既防止了人身傷害,又提高了作業效率。

    時刻繃緊“安全弦”

    鉆臺遠端,45歲的維修工王軍和27歲的液壓工程師張銀在烈日下為設備作保養。平臺上的吊臂、絞車、電梯都會定期檢修。“白天干完活,晚上還要把發現的安全問題寫下來。”張銀說,平臺上每個人都要懂得巡檢,安全演習每周都會上演。

    無論在住艙還是鉆臺,記者都能看到一張名為“觀察完成報告”的硬紙卡片。卡片只有一枚書簽大小,安全監督在上面記錄下了觀察到的安全行為和隱患。其中一張上面寫著:“某員工發現地面上有油污,及時清理,防止人員滑倒。給予表揚。”另一張上則是“某員工主動避讓吊裝紅區,安全意識強,予以表揚。”

    中國海油深水鉆井項目組項目經理劉和興告訴記者,平臺安全問題有“雙重保險”——甲方派一個安全監督,乙方也有一個安全監督,兩人相互配合,確保沒有死角。

    此外,平臺配備了最先進的安全型水下防噴器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可自動關閉井口,能有效防止類似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發生。

    自2012年5月首鉆以來,平臺摸索出一套“快速而安全”的鉆井模式,時效提高了60%,整口井的鉆井過程可節約近40小時,節約成本近166萬美元。老外監督也伸出了大拇哥:“You are so good!你們真行!”

    “穿上工裝,我無法照顧你”

    一系列高效作業成果的背后,是石油工人日復一日的默默付出。

    在餐廳里,記者看到了一面照片墻,上面記錄的是在平臺上奮斗過的員工。平臺現有員工206人,平均年齡30歲出頭。

    平臺上的老師傅講,過去通訊條件很差,一出海就與家里失聯。有一次,他回到農村老家,母親憋不住了問道:“你在外面到底干啥呢?”不相信他在干正經工作。

    如今,平臺上雖有網絡覆蓋,但工人黑白倒班,很難與家人的時間同步,一進平臺就等于上了孤島。

    今年4月28日,一位名叫程趙的工人結婚了。大學畢業那年,程趙為了自己的海洋夢、石油夢,選擇投身浩瀚的南海,當上了鉆井平臺一線的石油工人。

    程趙在寫給妻子的“兩地書”中說:“每天只能下班后給你打電話,每次都有說不完的話,每次準備好的話都來不及說完。夜班的時候就更不方便了,你下班的時候我該上班了,我下班的時候你又要上班了,只能提前約好時間,跟你匆匆說幾句話。”

    在平臺上,程趙看到的是一張張飽受風吹日曬的滄桑臉龐;結識的是一群群不畏艱難、恪盡職守的樸實工人;他和所有海上石油工人一樣,離家千里,投身祖國鉆井事業一線。

    現在有了自己的小家,程趙知道以后家里的大事小情還要妻子多多操勞,他坦言:“穿上工裝,我無法照顧你。”

    但他也堅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脫下工裝,我的世界里只有你。”這是所有海洋人、石油人對家人的承諾。

    來源: 中國海洋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