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油田服務公司謝倫貝謝(Schlumberger)的CEO Paal Kibsgaard認為,石油業陷入了“有記錄以來最深重的金融危機”,大部分石油與天然氣運營商都不可能保持盈利,直到2017年,鉆井業務仍不會有任何實質性好轉。
近一個月國際油價出現兩位數大反彈,但仍較2014年6月的油價暴跌前水平低60%以上。在昨日舉行的行業會議上,Kibsgaard對油價前景表示悲觀,其指出:
當前行業形勢(和過去)的主要差別是,我們不可能看見油價回升到(每桶)100美元水平,因為這次下跌的推手既不是需求減少也不是外部因素,而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決策立即產生的后果。該組織決定保護市場份額,并非保油價。這顯然體現出,他們還牢牢把握著全球開采和生產石油行業。
這種轉變可能對整個行業產生深遠的長期影響,類似于上世紀90年代獲得儲藏能源渠道有限推動國際油企和獨立油企尋求非常規能源和深海能源。
Kibsgaard認為,行業現在處于危機第三階段,也是危機最嚴重的階段。自2014年10月美國陸上鉆井平臺數量達到巔峰以來,連續17個月平臺數都在減少。通過這一數據可以發現危機已經惡化,本季度全球鉆探活動收縮,受干擾鉆臺增至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表明整個行業爆發了全面的資金危機。
至于有人認為油價崩盤迫使油服企業降低成本,從而提高效率,Kibsgaard提出質疑。他認為,油服企業為吸引少數客戶而降低成本實屬被迫讓步,因為鉆探活動已經走向末路。當鉆探活動再度回升,這種節省成本的舉動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好處。
對于近期油價回漲,華爾街見聞新近文章提到,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指出,近期油價上漲受到宏觀經濟趨勢的推動,主要是美元的疲軟,以及OPEC和非OPEC產油國預計會面商議凍產的可能性。
本月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顯示,此前預測的2015年供應超出需求的數據中,有日均80萬桶原油庫存無法追蹤到。媒體報道稱這是17年里IEA預測出現的最大一次差異。一些多頭由此認為,這些“消失的”原油庫存是原油市場近期受提振的秘密原因,他們認為原油需求被低估了,因為OPEC的庫存并沒有造成完全的不平衡。
而摩根士丹利上述報告不這么認為,其反駁稱“你不知道這些多出來的原油在哪里并不代表他們不存在“,IEA追蹤不到的原油庫存可能是儲存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庫存量應該在增加,不過IEA無法直接監測到這種數據。
來自華爾街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