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世界第一!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小缸徑的船用低速雙燃料發動機成功返航

    2021年11月25日11時,藍天碧海間,一艘紅白相間的運輸船緩緩在廣州靠岸,經過9天試航后凱旋。




    它的身上,安裝著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小缸徑的船用低速雙燃料發動機;它的成功返航,標志著這臺承載著無數“造機人”的“動力夢”,國產化率超過80%的船舶低速機順利通過示范應用,中國實現了大型遠洋船舶自主研制主動力零的突破。

    這臺400mm缸徑船舶低速雙燃料低速機CX40DF是我國“船用低速機工程(一期)研制”項目研制完成的4型整機之一。


    CX40DF船用低速雙燃料發動機出廠儀式


    400mm缸徑船舶低速雙燃料低速機CX40DF

    該機型全球首次應用了氧濃度控制技術,功率提升4%以上,燃油消耗率降低5%以上,在雙燃料模式下,可滿足全球最嚴格排放控制區的排放要求,且甲烷逃逸量減少50%,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技術指標優于國際同期同類機型。


    動力學院代表參加第二屆船用低速發動機技術發展論壇


    首次完整構建船舶低速機關鍵技術體系


    牽頭策劃高校、主機廠、配套廠的試驗條件協同


    “船用低速機工程(一期)研制”總體項目實施模式

    2017年,“船用低速機工程(一期)研制”正式通過工信部批準立項,“十三五”期間總投資33.12億元,參研單位多達42家,是我國歷史上船用內燃機領域規模與投資最大的科研專項。


    “船用低速機工程(一期)研制項目”關鍵技術階段成效專題咨詢會


    低速機燃燒“技術樹”

    船用低速機的燃燒發生于氣缸內,無法觀測燃燒現象就無法突破燃燒技術。動力學院劉龍等提出了大視場噴霧燃燒可視化技術,所開發的燃燒可視化試驗系統超過了歐洲“大力神計劃”的技術水平,支撐形成“中歐”兩大船用低速機試驗中心的設想。


    燃燒可視化技術超過歐洲“大力神計劃二期”技術水平


    燃燒可視化試驗系統實物圖

    盧熙群等首次開發了中國版本的摩擦學性能分析軟件1.0版,并利用該軟件分析了世界首臺最大雙燃料低速機(X92)活塞環磨損問題,得到WinGD公司的認同。李玩幽等突破了船用低速機振動噪聲預報與抑制技術,所提出的減振降噪方案優于世界最先進的ABB公司方案8.2 dB(A)。張文平和周松等提出的緊湊式一體化節能減排裝置設計技術,既滿足能效和排放要求又優化了體積與重量,獲得了船級社原理認可,增強了自主品牌節能減排裝置的國際競爭力。鄭群、王銀燕、李曉波、金國、徐建安等分別支撐了增壓器、軸瓦等關重件自主研制的關鍵技術研究,船用低速機三大關重件均在哈工程技術的支持下成功實現首次裝機。


    活塞組件動力學與摩擦學耦合分析軟件


    首次研制了我國低速機活塞振蕩冷卻可視化試驗系統


    突破了低速機缸內摩擦副試驗技術,首次形成我國船舶內燃機摩擦學基礎試驗體系


    動力學院代表在瑞士針對WinGD的技術方案進行評審





    陳廣庫正在進行軸瓦試驗,身上的工作服因為沾上了機油“锃锃發亮”

    目前,在與哈工程合作進行產學研貫通式研究生培養中嘗到了“甜頭”的企業,開始將這種模式推廣到了清華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教融合模式在校企間悄然推廣開來。

    自2016年開始至2020年結束,“船用低速機工程(一期)研制”項目共發表高水平論文190篇,國家發明專利156項,軟件著作權登記77項。“我們的目標是,一期工程實現夯基壘臺、二期工程實現自主可控、三期工程實現自主創新。歷經百余年的發展,歐洲具備了完整的船用低速機技術體系與可持續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際上船用低速機技術和產品的引領者。我國從引進技術生產到自主研制再到初步開展自主可控,剛剛邁入萬里長征的第一階段。目前,我國已經啟動第二期‘船舶動力創新能力提升工程’的工作,哈工程將在中船集團的領導下,與中船動力集團緊密合作,支撐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擔任關鍵技術牽頭單位。”劉龍說,未來,我們將在自主品牌船舶低速機的設計平臺構建與能力提升的事業上進行長期的、可持續的技術攻關。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