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研究在大嶼山以南的索罟群島對開海面,興建全港首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建成后可藉運輸船從世界各地輸入液化天然氣,冀增加氣源、提高向內地購買天然氣時的議價能力,認為有助降低燃料成本。
全球天然氣的蘊藏量豐富,其中以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澳洲、中東及東南亞的天然氣產量最多。中華電力商務高級總監趙天安指出:“過去10年先后有多個國家采用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技術,在亞洲除了中國內地之外,印尼也有采用,我們希望香港不會落后于大勢。”
自2005年全球第一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在美國投入運作以來,經過短短約10年時間,全球已有22個同類項目投入運作,另有7個項目正在發展當中。這些項目分布在巴西、阿根廷、科威特、杜拜、以色列、埃及、東南亞及內地等地。
中電研究在大嶼山以南的索罟群島對開海面,興建全港首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建成后可藉運輸船從世界各地輸入液化天然氣,冀增加氣源、提高向內地購買天然氣時的議價能力,認為有助降低燃料成本。項目將于短期內展開環評,但未有披露成本和預計效益。
去年中電的發電燃料組合中,天然氣約占百分之二十五,而天然氣主要是透過“西氣東輸”向中石油購入,以及來自中海油的海底新天然氣田。中電提出,在索罟群島以東海域,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從而開辟從外地輸入液化天然氣的新氣源。
趙安天指出,面積約一公頃的接收站可同時供兩艘運輸船停泊,一邊是運送液化天然氣的船,另一邊的船設有氣化裝置,接收液化天然氣后可作氣化,然后透過約四十公里的海底管道輸送至中電位于屯門龍鼓灘的發電廠使用;預計建成后,每年會有三十至五十班次的運輸船進出。
趙安天表示,開辟新氣源有助提升向內地購買管道天然氣時的議價能力,但拒絕透露建設成本和預計效益,只表示相信有助降低燃料成本,又指在現時“西氣東輸”的合約下,仍有空間引入液化天然氣。
來源:中國船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