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3日下午,巴西在距離巴西大西洋海岸約350公里、大約5000米深的水域擊沉了一艘退役航母“圣保羅”號。巴西海軍在一份聲明中稱,該行動是“有計劃且受控制”的。
至此,“圣保羅”號終于走完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歷程。但仍有環保組織認為,這艘航母上的有毒材料,會持續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圣保羅”號航母。資料圖/視覺中國
被放逐的“流浪航母”
“圣保羅”號航母船身重達34000噸,長度870英尺,可以搭載40架飛機,1957年在法國建造、1963年正式服役,在法國服役37年,當時名叫“福熙”號,曾部署在中東和非洲,參加過法國在太平洋進行的首次核武器試驗。
2001年4月,“圣保羅”號航母開始在巴西海軍服役。在巴西服役的近18年間,一共在海上航行206天,航行里程85334公里,起降飛機566架次,相當于一年執勤11天。與一般航母或艦船30至50年的壽命周期相比,“圣保羅”號已經是超長待機,升級、配套、維護的費用非常高昂。而且在巴西海軍服役期間,“圣保羅”號航母表現得不盡人意,經常發生事故,2005年蒸汽管爆裂,2012年發生火災。因此,2018年11月22日,巴西宣布“圣保羅”號退役。
“圣保羅”號航母船體構造時使用了超過10噸的有害物質——石棉,在其退役后沒有港口愿意讓它進港停靠。2021年,巴西政府宣布,將年久失修的“圣保羅”號以廢品價格賣給位于土耳其一家從事船舶拆解的造船商。2022年8月,它正式從里約熱內盧的海軍基地啟程,前往土耳其完成“最后的使命”,但遭到土耳其民眾集會抗議和政府的嚴正警告。
土耳其方面稱,船體含有大量石棉,船員長期接觸會導致胸部疼痛、肺部纖維化乃至肺癌等疾病,威脅民眾健康,取消了“圣保羅”號的入港許可。“圣保羅”號被迫掉頭,返回巴西。2022年9月,巴西東北部伯南布哥州海岸的港口也拒絕“圣保羅”號停靠,認為該船有被政府遺棄的巨大風險。2023年1月,巴西海軍宣布,將“圣保羅”號遷移到國際公海停放,暫時擱置。隨后,“圣保羅”號就開始了流浪生活,沒有港口讓它入港,只能讓它在大西洋上漂,因此被稱作流浪的“幽靈航母”。
葬身海底的不得已選擇
西方國家遺棄船只的情況并不罕見,但廢棄航母處理不僅對巴西來說是一個難題,即便是在經驗豐富的美國和英國,處理退役航母的難度和成本也在不斷上漲。
“圣保羅”號航母建造于20世紀,已有超過60年的船齡,船體已經全面老化,隨時可能在巴西海岸擱淺、沉沒,嚴重阻礙其他船只航行、威脅沿海野生動物生態,必須盡快處理。
巴西國內對處理航母的意見并不一致。巴西環境部曾指出,石棉作為隔熱材料,船體拆卸時產生的石棉飛絮會進入人體肺中,無法排出;如落在人體,皮膚會刺撓發癢,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巴西政府對此也沒有太好的處置辦法。除了用來建造船體的有害礦物——石棉以外,“圣保羅”號的電線、油漆與燃料殘渣均為有毒物質,將嚴重污染海洋。
作為目前噸位最大的水面艦艇,航母構造復雜,尤其是拆解過程中,對內部管道的處理,一般的船舶回收廠根本沒有實力完成此項工作。此外,拆解過程中還要處理石棉、有機溶劑和燃油殘渣等有害物質,如果處理不當,非但賺不到錢,反而會污染環境,乃至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巴西海軍以拆解難度大、沒有資金對其進行處理為由將其擊沉。“鑒于其不斷惡化的狀況和失控沉沒的必然性,除了拋棄船體并有計劃地進行沉沒外,別無選擇。”
巴西海軍還在聲明中表示,這艘航母在“計劃和控制下沉沒”,將避免給巴西造成后勤、運營、環境和經濟損失。已經在海上漂泊數月的“圣保羅”號,最終只能葬身海底。
巴西海軍在擊沉“圣保羅”號后的聲明中表示,船體沉沒在距離海岸 350 公里(217 英里)的巴西管轄水域,那里的海深為 5000 米,遠離環境保護區,也沒有海底通信電纜。選擇這個地點,是為了減輕對漁業和生態系統的影響。
而此前,巴西聯邦檢察官和環保組織已要求巴西政府停止下沉,稱航母上的危險材料(包括用于鑲板的 9 噸石棉)是“有毒的”。“圣保羅“號航空母艦的沉沒將成噸的石棉、汞、鉛和其他劇毒物質拋入海底,”綠色和平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說,并指責巴西海軍忽視了對海洋的保護。
退役航母的最終歸宿
作為大國海洋重器,航母在服役期間是一國海權的關鍵支柱,即便退出現役,同樣能在其他領域發揮余熱。那么,退役航母的最終歸宿究竟有哪些選擇?
一是封存拆解。將退役航母封存起來,既要繼續花錢進行必要的維護,還要持續占用資源,并不劃算。除非是為了未來的戰備,有朝一日重新啟封。拆解報廢是大多數退役航母的最終歸宿。服役結束后,航母的鋼材和其他建造材料均可拆解回收。以美國“福萊斯特”號航母為例,可回收鋼、銅和鋁大約為4萬噸,能帶來高達3000萬美元的回報。然而,如果航母體積過大或是核動力的,那么拆解成本將變得更高,甚至超過出售鋼材和其他材料的收益。
二是轉售他國。出于外交和軍售利益的考慮,一些國家還經常把本國退役的航母再次改裝轉售他國。尤其是對購買方而言,退役航母不僅能夠補充自身海上力量,也能為國產航母建造提供借鑒。冷戰期間,印度從英國購入兩艘退役航母,改裝后將其命名為“維克蘭特”號和“維拉特”號。印度從俄羅斯購入的退役航母“戈爾什科夫”號進行改裝后,命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不過,現代航母的使用門檻越來越高。放眼世界,能買得起、維護得了現代大型航母的國家屈指可數。
三是報廢擊沉。站在巴西政府的角度考慮,擊沉“圣保羅”號也是不得已的選擇。通常,要擊沉一艘結構完好的航母是十分困難的。1946年,美國在著名的比基尼環礁展開大名鼎鼎的“十字路口行動”的核試驗行動,此次核試驗主要目的是檢驗水面艦艇在核爆中的生存能力。一共有95艘各式大型軍艦充當“小白鼠”,所有試驗艦都是戰斗狀態,裝滿了燃料和彈藥。在第一次試驗中,一架B-29轟炸機投下一枚當量2.3萬噸的核彈,兩艘航母雖然都受到創傷,但都不足以導致航母沉沒。第二次核爆則是在水面下進行,最終距離爆炸中心只有400多米的“薩拉托加”號航母被嚴重損毀,有大量海水涌入了船艙。不過,即便如此,“薩拉托加”號航母仍然堅持了7個多小時才最終沉沒。
以上用于試驗的還是二戰期間的航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航母升級了非常多的防護措施。那么,現代航母的抗打擊能力究竟有多強呢?美國也曾經做過實際試驗。在2005年,美國對退役的CV-66“美國”號航母進行實際使用武器打擊試驗“美國”號屬于小鷹級常規航母,1965年服役,滿載排水量8.5萬噸。在長達25天的試驗期間,美國動用了魚雷、反艦導彈、自殺式小艇、水下爆破等各種打擊手段對這艘服役時間長達40年的航母進行全方位打擊,這艘8萬噸級的航母在承受了25天的打擊后才最終沉沒,刷新了人們對航母抗打擊的認知。“美國”號航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被炸沉的最大型戰艦。
四是改造成博物館。為了挖掘其最大價值,一些退役航母也被用于建造博物館、酒店等設施。尤其是建造博物館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能夠向公眾普及有關國家軍事歷史的知識。通常,建造這類設施需要退役航母結構和內部條件保存相對完好。目前,美國共有“大黃蜂”號、“無畏”號、“列克星敦”號、“中途島”號和“約克城”號5艘航母被改造為博物館。不過,航母博物館的市場始終是有限的,隨著越來越多的航母退出現役,這種出路也越來越窄。而且,現代航母更為復雜,出于保密的考慮,大國也不會愿意自己的航母細節被過多的曝光和公開。
也有退役航母被用來建造人工魚礁的情況,目前僅有美國“奧里斯卡尼”號航母屬于此類。航母的龐大船體有助于在洋流沖擊時形成駐波,捕獲微小浮游生物,由此吸引魚類和其他生物。
而且,“奧里斯卡尼”號航母成為人工魚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經歷了重新啟用、公開展覽以及拆解報廢等計劃的失敗后,2006年,美國海軍炸沉“奧里斯卡尼”號,被用作人工魚礁。
而如果是核動力航母,處理起來要更為復雜,還需要考慮核污染問題。核動力裝置中的核反應并不如核武器爆炸時反應那么快,反應速度與核電站相似。如果核動力航母的核裝置因為破損而暴露在空氣中,那么核動力航母就會成為一座在海上漂浮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此時無論航母是漂浮還是沉沒,對周圍的環境影響都是災難性的。
(作者系“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研究員)
作者:中國新聞周刊 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