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又成立了中國口岸收費協調行動委員會,顯然是政令不出中南海所致,然而有人不屑地說他算哪一級組織啊,以為自已是物價局了。其實解決之道國務院早就有文件了,詳見筆者著“不轉變數十年來對外貿赤裸裸的歧視就取消裝卸費指導價顯得魯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827c8e0102vxni.html 。中國官員素質未必最差,但議員素質跟不上,導致本該議員做的活由官員在做。立法無法改變情況下(涉政改),從執法下手,是解決毒奶粉、問題疫苗等問題的可選途徑】
3月16日上海干散貨展會上,有煙臺的朋友問我,為什么上海的房價漲得這么厲害,一般我會侃侃而談的,這次我沒說什么,因為我的觀點難以為常人所理解。北上廣深的高房價的原因是鄉村的凋敝。大家都知道,鄉村凋敝是特大城市繁榮的結果,我卻把他做為原因,為什么呢?
一個縣有一百多個政府部門,特大城市差不多也是這么多政府部門。一個縣沒多少家企業,狼多肉少,一年之中,若有一半的政府部門上門提供服務,不找麻煩,吃頓飯,拿兩條煙,你不謝天謝地啊!然而即便這樣,一個不錯的企業,很容易就沒落了。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要好得多,有的區,一個稅務專管員手上負責的注冊資金數億的大企業就好多,注冊資金500萬的企業,基本是沒什么眼睛看的,然而在縣里,那是多大的一塊肥肉啊!別說蘇北、安徽的縣了,就連太倉、昆山也是一付德性。明知他們是在胡作非為,告誡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沒人聽你的,到哪里講理去?法院早就不是講理的地方了,何況官員的陰招、損招多的是。
若要在縣里呆下去,就必須與官員打成一片,縣里是熟人社會,要不你是縣官的親戚,要不你花代價培養過硬的關系,說白了,前者是**,后者可能陷入入不敷出的泥沼。鄉村能活得滋潤的,一類是高污染企業、另一類是行走在假冒偽劣邊緣的企業,前者不差錢,后者視社會規則為無物。
在鄉村若沒有關系,辦個身份證,跑36趟還辦不成,絕不是個例,鄉村是呆不下去了,唯有涌向北上廣深!問題是高房價,導致北上廣深也不養人啊!企業家只能反抗。
有人冷笑,哪個企業家敢反抗?其實,企業家反抗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不作為!老子不干了。
當然,什么就業,與企業家無關!稅收更無關了。一個能稱作企業家的,一定知進退,環境不允許時,要知道收手。一個能稱作企業家的,一定已經營企業有年,有一定積蓄,歇歇手,生計不會產生問題,甚至可以移民海外,享受生活。
毋庸諱言,縣以下,中央政府是控制不了的,過去幾千年來如此,現今也是如此!這就是三聚氰胺奶粉、疫苗事件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可以想見,拿出的所有措施,全部是無效的!因為,中央政府的手伸不到縣以下。
縣,來源于“懸”,實質是“國”。古代,天子把封掉的土地稱作諸侯國,沒封的土地懸在那邊,稱作“懸”,也就是縣。秦漢以后,廢封建為郡縣,縣實質就是先秦時代的國家。
一個縣,與其說是縣委書記在治理,不如說是副縣長在治理。縣委書記、縣長以及組織部長是流官,有人統計過清代共計三萬多名縣令,平均任期約2年半,現在縣委書記任期或許不到2年半,哪里能敵得過耕耘幾十年的副縣長,因為副縣長是土官。從黑龍江慶安火車站槍擊案批露出來的信息看,這個縣,真正說了算的就是副縣長。
一個縣由水平參差不齊的行政官員治理著,面對密如蛛網的行政法規,行政官員哪里能搞得清啊?不信,我可以找任何一個縣長,問其邊防、海事方面的法律規定,誰能講得清就見鬼了!縣長講不清,憑什么要企業家不但要理解,還要執行,稍有差馳,甚至莫須有,都要巨額罰款。縣長講不清的行政法規多了去了,2千多部行政法規呢。
行政官員素質如此,何況,說了算的還不是行政官員,而是更外行的黨務官員。
這是逼迫企業家不作為的根本原因。
提出問題很容易,若還是想企業家好好做企業,解決就業問題,該怎么辦呢?
斷絕所有行政部門、黨務部門進企業服務的權力。超過200元人民幣的罰款,必須控上法庭,由法官裁決!
1、有人說,法官懂那么多嗎?這多慮了,有控辯雙方,還可開聽證會。
2、有人說,效率會減低。那也多慮了,行政裁判的裁決可以做得很簡易、快速。
3、有人說,成本會增加,那也多慮了,一個口子對企業比一百多個口子對企業,成本只會減少。
4、行政機關既潛規則又不承擔責任的洞可以堵住。比如開個小飯店,在中國吃飯、睡覺是屬于特種行業,是要許可證的,其中一個是消防,查上門來,要罰款2萬,潛規則一下,2千過關,但不會留下字據,會照開整改單,以后萬一有事,你企業沒整改。若由法官統一執法,則不是開整改單就可過關的,而是你沒控上法庭,都過不了關。企業必須按規則去做,避免潛規則導致的不公平競爭。
5、有人說,若出現法律白條怎么辦?執行難只有中國才出現,那么強大的公權力,能有幾個人可對抗,法官裁決,行政機關執行就行。
統一由法官執法,是可行之策,全國只要挑選好的三百多個中級法院的法官就行了,成本最低,因為一審不服的,都可以二審定讞。
鄉村自治是解決政經困局的必由之路!
企業與行政機關的良性互動早已終結,唯有對行政機關釜底抽薪,才能恢復企業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