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了解到技術創新的方法,想說給你聽
中國政府也在不同的層面上鼓勵創新,但是如何創新卻沒有標準的答案。是什么在阻礙創新?我大船舶行業,如何才能走出泥淖,走一條自己的科技創新之路。創新過程中存在如下瓶頸:
(1)思維惰性。科研人員自身由于知識的局限性,只關注自己領域的發展,對自己領域以外的知識了解甚少,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從而造成遇到問題時,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去尋找答案,而很少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去尋找解決方案,而這個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恰恰可能在另一個領域,從而造成解決問題的成本過高,解決問題的時間過長,而且解決的方案也不是最優的。
(2)重復解決某一類問題。工程師遇到的每個技術難題,對于這個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新問題,但對于其他工程師來說可能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或許這個技術問題對于某個企業研發人員來說可能是一個新問題,但對于其他企業研發人員來說,可能這個問題已經被解決了。對于一個行業內的新問題,其它行業可能已經遇到,而且已經有了解決方,已經不是一個新問題了。但由于知識面的局限性,工程師們并不能很好地將其它領域的解決方案移植過來,從而導致研發效率低下。
(3)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當遇到一個新問題的時候,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而是立即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但這種方法往往是費時費力,反而會延長研發的時間。事實證明,分析問題要比匆匆忙忙地解決問題重要的多。
(4)試錯法。與高校以及科研單位的研發不同,企業的研發要求時效性非常強。如果不能比競爭對手更快地解決問題,將很難在市場中處于有利地位。而造成技術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試錯法。也就是一次次的做實驗,直到找到合理的答案為止。這種方法不但需要的時間
長,而且浪費資源,造成了開發成本過高,得到的解決方案也不一定很理想。
基于以上的各種瓶頸,要想提高研發效率,就必須有新的方法論來指導創新。
TRIZ 是俄文Teoriya Resheniyv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 的縮寫,意思是“發明性解決問題的理論”,翻譯成英文是“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作為一名工程師,這是我接觸到非常實用,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方法論。
在前蘇聯專利分析專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Altshuller)的帶領下,從1946年開始,經過1500人的努力,對20萬份專利進行分析,從其中選出了5萬份被認為是有真正突破的專利進行深入研究,從中得出了發明的一般規律。阿奇舒勒團隊的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40個發明原理、39個通用參數及技術矛盾沖突矩陣。通過大量的專利分析發現,雖然專利解決的問題各種各樣,即每個專利都解決了一個技術難題,所用到的解決方案不盡相同,但少數的原理卻被一次又一次的重復使用。他們對這些少數的原理進行了總結,也就是TRIZ中的40個發明原理。
(2)技術發展的趨勢。通過專利的分析,他們還發現,技術的進化是遵循一定規律的。阿奇舒勒等人進一步將這些進化趨勢做了總結,從而得出了技術發展的S曲線等八大進化法則。阿奇舒勒的弟子們又進一步將這些法則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細化。利用這些歸納出來的技術進化發則,就可以采取合理的策略,制定產品或技術開發路線圖,從而使企業有更好的競爭優勢。
(3)科學效應庫。總結了各種各樣的科學效應達數百條,如靜電現象、電磁感應、超流等。后來的研究者還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擴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