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思考:環渤海地區船廠為何走向沒落

    上篇文章提到,如今長三角才是中國造船業的中心,環渤海地區的造船業在走向沒落。那么,原因何在?

    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環渤海地區的船廠以國企為主,人員冗余,成本控制不力,產品的價格沒有競爭力。行情好的時候還好,無非少賺,行情不好立馬就要虧錢。再趕上船東棄船,十年賺的還不夠一條船賠的。

    國內的造船廠本質上都是總裝廠,各家都是外購設備,都是買的設計院的圖紙,賺的無非是個加工費,那么為什么有的船廠掙錢,而有的船廠虧錢?

    設備采購費用是一方面。所謂窮廟富和尚,不知道多少采購部門的領導賺的盆滿缽滿,肥了自己,瘦了公司。民企這方面會相對好些,若敢黑老板的錢,怕是工作都保不住。

    另外,在船用設備方面,長三角地區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配套產業,半徑兩百公里內可以采購到大部分船用設備,這就為本地區的船廠降低了不少運輸成本。反觀環渤海地區的船廠,除了央企下屬的幾家大型船用設備企業,其他的小設備都要從南方采購,不遠千里運回安裝,運輸成本要高出不少。

    人員冗余效率低下是另一個方面。國企干活的人不多,領導卻不少。一個人干活,兩個人監督,三個人指揮,四個人坐辦公室,那這活兒還怎么干?效率指定高不到哪兒去。這個干活的人又要創造多少產值才能養活這么一大幫子人?所有人的工資又能高到哪兒去?

    越是工資低越是混日子,越是混日子效率越低,越是沒有競爭力。這就是某些國企的現狀。

    上述情況和國企的激勵機制也有關系,如果干多干少一個樣,大家都不傻,誰也不會搶著多干。反觀民企,激勵機制相對合理,收入與業績掛鉤,達到了有獎勵,達不到要扣錢,員工自然會更拼命。就如任正非所說,給得錢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就是這么個道理。

    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國企船廠的員工學歷水平,就會發現國企船廠的員工學歷都不差。從每年企業的校園招聘也可以看出來,國企船廠每年去武漢理工、哈工程、江科大這些學校招聘施工主管等生產人員,而民營船廠針對同樣的崗位,可能就招一些武漢船院、渤海船院的畢業生。實際上這些崗位專科生足以勝任,民營船企沒有這么多高學歷人才,也沒比國企發展得差到哪里去。國企是生生把人才埋沒掉了。

    長三角地區的國企船廠發展勢頭較好,不同于環渤海地區的同行,可能是跟所處位置有關。所在地區民營船廠林立,民營經濟發達,平均收入不低,這就迫使國企船廠必須想辦法提高競爭力,提高收入水平,不然員工可能會轉行到其他行業,或者跳槽到民營船廠,反正都是家周圍再就業,也不用背井離鄉。環渤海地區的船廠不大會面臨這個問題,所以也就沒那么大的危機感。同樣是國企,北方的國企體制要更僵化一些。

    總的說,北方國企船廠底子不錯,技術實力和員工素質很強,管理很正規,建造質量也不差,但就是成本沒有競爭力。當前的航運形勢下,航運公司只求船舶的質量合格,沒有錢為船舶的高質量付出溢價。何況質量只是不差,并沒有明顯優于大型的民營船廠。

    話說底子再厚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員工忍受低工資也有個限度,真吃不起飯了也不得不離職,廠子虧損國家也不會一直兜底。如果成本控制不能改善,那么以后早晚會退出民船市場。

    **************分割線***************

    更多思考與分析請關注公眾號@船舶行業觀察 。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