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陸續走了3個,馬上又有1個要離職。”昨天,蘇州市城區地方海事處負責人石常寶在接受采訪時說,夏季汛期連臺風,是海事出警的高峰季節,而海事搜救隊員人手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2014年,水上搜救應急處置中心正式成立,首批招募了15名隊員,第二批又招了6名,但是年輕隊員難招,招來了也難留下。
除了夏秋季節的雷陣雨和臺風,還有冬天的寒潮,春天的強對流天氣、潮汛,一年四季,水上險情隨時可能發生。2015年,蘇州城區范圍內共接處各類水上警情384起,其中需要應急處置的險情占到了總量的三分之二。“如果沒有四五年的磨煉,搜救人員是難以獨立完成任務的”,石常寶說。
水上搜救難度大既要有技術又要有經驗
水上搜救的一大難點在于環境的復雜,在蘇州海事管轄的區域內,尤以太湖湖區的搜救難度最大。
57歲的金建明,人稱“老太湖”,父母都是漁民。金建明從小在太湖邊長大,成為蘇州海事隊員已有20多年。他說,湖區除了航道外,大部分為自然水域,看得到的水面上,漁船、貨船交錯往來,漁籪漁網錯綜復雜;看不見的水下,水深水淺變化多端,還不時有暗礁“埋伏”,沒有經驗的人完全摸不著頭腦。
而且,不同的季節、區域,太湖的水情不同,搜救需要隨機應變。
春季,春風在太湖上并不溫柔。“一起風,浪就大了,水打到船艙里,船就有沉沒的危險。”金建明說,接警后,他們會一邊趕往報警的水域,一邊指導船主排水自救,趕到現場后再幫助排水,并要將出險船舶護航到避風港避風。
臺風季節,9級、10級風是太湖的“常客”。此時出警搜救,不是只要會駕駛海巡艇就行了,必須要有經驗豐富的“老大”掌舵。避險、靠船、施救,全憑多年在風浪里練就的本領,否則別說救人,連搜救人員自身的安全也無法保障。
每年8月底,太湖開捕,漁民開始打樁下網,捕魚季一直要持續到12月底。海事人員在白天巡航的時候,就要仔細留意漁網的分布片區,掌握漁船流動捕撈的路徑。
在西太湖一片,四面都是水,參照物少,但有經驗的“老太湖”只要看到一丁點標記,比如一個燈標、一彎遠山的影子,就能判斷出所處位置。雖然現在的海巡艇都裝有GPS定位系統,但是也只能看清自己的位置,在施救時,還必須要了解水下的情況、有哪些礙航物,這些都只能靠日積月累的經驗。
金建明說,許多小漁船上沒有GPS定位系統,報警的漁民往往只能報出大致方位,如果不是對太湖島礁的分布十分熟悉,接警后可能連往哪里開都不清楚。
今年31歲的樊宇杰在2014年加入了蘇州海事隊伍,目前是太湖水上搜救基地的搜救員。他說,白天天氣好的時候出警還行,如果是大風大浪的惡劣天氣,或者是晚上出警,“沒有老師傅帶著,心里著實沒底。”
人員培養不容易風浪里練出“老大”“老軌”
然而眼下蘇州海事搜救隊伍的“中空”現象突出。
拿太湖水上搜救基地來說,該基地一共有13名海事搜救人員,其中35歲以下的5人,35歲到50歲的2人,50歲以上的6人,中堅力量不足顯而易見。而50歲以上的搜救隊員中,有2名是退休后留用的。石常寶說:“隨著未來幾年老一輩的陸續退出,我們的隊伍后繼堪憂。”
蘇州市地方海事局政工科工作人員杜成程介紹,海事搜救人員主要有3個工種,其一是“老大”,即船舶駕駛員;其二是船舶輪機員,業內稱“老軌”;第三個是搜救員。搜救員的培養相對容易些,“老大”“老軌”則是搜救團隊中最重要的,杜成程說:“沒有五六年的實踐經驗根本出不來。”
而在
招聘中,“老大”“老軌”都不好找。杜成程說,首先是學習相關專業的人本來就少,蘇州本地年輕人學這兩個專業的幾乎沒有,而對于海事日常工作來說,最好是讓熟悉本土氣候、水域情況的本地人來。其次,現有的一批具有水上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員,學歷大多偏低,年齡偏大,不符合蘇州市事業單位的人員招錄條件。目前蘇州籍的在冊船員中,35周歲以下的為少數,其中不少人已經轉行,因此持有資格證并且正在從事水上專業的人就更少了。
海事搜救的工作條件艱苦也是影響年輕人從業的重要因素。相比陸地,海事工作不僅地點偏遠,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半夜出警的情況也很常見。金建明說,在枯水期,常有船舶擱淺,海事搜救的任務是將船舶拖帶到航道里,使其能正常航行。一般拖一次船要半天時間,出警時,海事搜救隊員會在船上備好方便面,好充個饑。但是如果遇到大風大浪,船顛簸得厲害,方便面也沒法泡,或是遇到出警時間長的情況,“從上午一直要忙到晚上,帶的熱水不夠,那就方便面也沒得吃”,金建明說。
電子巡航將實現全覆蓋期待高科技緩解人力不足
蘇州海事監管、搜救的任務正在逐年增加。石常寶介紹,主要原因是水上旅游的興起。
2004年前后,蘇州市地方海事局所轄5個海事所中,涉及水上旅游的只有2個,即太湖海事所和寶帶橋海事所。這幾年,隨著陽澄湖、高新區太湖濕地公園、金雞湖等水上旅游的推出,5個海事所都增加了為旅游客船護航、保障游客生命財產安全的任務。其中,僅太湖區域里的旅游客船目前就有300多艘。
面對人手不足的現狀,加強高科技的應用是海事部門的一大應對之策。根據規劃,“十三五”時期,蘇州地方海事部門要實現電子巡航全覆蓋。從今年5月起,太湖海事所正逐步為旅游客船安裝定位監控系統,目標是能實時監控客船的航行軌跡。
“電子巡航的實施,有望將海事人員從日常繁瑣的巡航中解脫出來”,石常寶說,目前在重點水域,海巡艇一天要巡航兩次,其中,太湖湖區海事所的13名海事人員監管著1600平方公里的水域,平均巡航1次就要3個小時。
電子巡航還能提高出警的精準度。如果是人力巡航,要在途中隨時察看,發現問題再進行處置。有了電子巡航后則可以有的放矢,巡航效率更高,讓有限的資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更重要的是,電子巡航有預警作用,通過察看船舶行駛軌跡,可以預先發出前方易擱淺、前方注意風浪等警報,減少事故的發生,防患于未然。這樣,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海事搜救人手不足的壓力。
科技力量的升級值得期待,傳統的“傳幫帶”仍然必不可少。樊宇杰此前曾在浙江交通學院學習船舶駕駛,從學校畢業后跑過好幾年遠洋船。從海洋轉向太湖并不輕松,用他的話來說:“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兩年下來,樊宇杰給自己打的分數是70分。盡管工作辛苦,也賺不了什么錢,樊宇杰覺得海事搜救這份工作還是有吸引力的,“每次成功完成一次搜救都特別有成就感,能救人、保護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爭取5年能出師。”
來源:蘇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