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里約奧運會落下帷幕!可是堪比奧運選拔賽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又有幾人知呢?
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 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在上海正式上演
堪比體育奧運會,世界技能大賽又有幾人知?
日前,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 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在上海正式上演,來自全國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和國際技能交流代表隊的頂級選手將同臺競技。
據了解, 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設置車身修理、電氣裝置、精細木工、電子技術、工業控制、機電一體化、焊接、商務軟件解決方案等15個項目,涵蓋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建筑與結構技術、藝術與創意、信息與通訊等六大領域。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350名選手參加比賽。
重慶代表隊 重慶機械電子技師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裁判為成沖打分 重慶機械電子技師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上海舉辦的這次技能大賽是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的選拔賽,世界技能大賽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迄今為止已舉辦43屆。我國從2010年開始才參與,目前參加了3屆,已經累計取得5金、8銀、7銅和29個優勝獎。
同樣是金牌,與體育奧運會舉國關注不同,我國技能人才在大賽上取得的成績更多是業內的“自娛自樂”,外界知之甚少。
電氣裝置項目比賽現場 徐琛/攝
精細木工競賽項目的參賽選手 徐琛/攝
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制造
http://v.qq.com/x/page/s0016q416c4.html
任何一個產品,制造出來并提供給消費者,都是通過技能人才實現的。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過去一些年來,是技能人才托起了中國制造。想要把中國產品提升到世界一流產品的水平,更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總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從總量和結構看,截至2014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達1.57億人,但技能勞動者僅占就業人員的20%,高技能人才僅占5%,總量嚴重不足,人才斷檔現象嚴重。從市場供需來看,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十分突出。
這些年來,“成為一名技術工人”絕不是我國青年的熱門選擇。不少高考考生寧可復讀兩年、三年也不考慮讀職業院校。所以,我國才會出現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找不到工作;另一邊是企業“招工難”:招不到掌握一定職業技能的人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數量嚴重不足,只占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數量還不足5%。
據《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顯示,84.2%的受訪者認為有“一技之長”值得自豪。郭新宇也表示,他的爸爸就是一名工人,自己的愿望就是像爸爸那樣成為一個“有一技之長”的人。
不過,《中國青年報》的同一項調查也顯示,僅有25.8%的受訪者認為當下技能型人才獲得了應有的社會地位。
調查結果應該是當前我國技能人才真實狀況的反映:整個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認知程度在不斷提高,但是離技能人才應有的地位還有一定距離。我國技能人才工資低,并且不被重視。科技創新需要善待技術工人。
“再尖端的科學研究也要由精湛的技能來完成。”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楊秀英說。
確實,“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制造”,世界上越是強國越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也許,只有當技工崗位不再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也不再需要專家呼吁的時候,技能人才“低人一等”的局面才能真正打破。
央視新聞的系列節目《大國工匠》,曾經轟動一時。它將鏡頭對準了8位不同崗位的一線勞動者。比如中國商飛大飛機制造的首席鉗工胡雙錢,靠一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鉆床,他也能加工出媲美數控車床的零件。
和胡雙錢一樣,很多技術工人不是項目負責人,也沒有高學歷。不過,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萬寶年委員看來,他們在科學團隊中不可或缺。“他們能做的事情,博士還真干不了!”做實驗搞研究,儀器設備壞了,隊伍里的研究人員都沒轍,但來一個有經驗的技術員,就能搞定。而技術工人的重要性,隨著智能制造的興起,益發突顯。
如何才能培養出“大國工匠”?
近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有關部門致力于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培養、選拔、評價、競賽、表彰、宣傳等工作力度。比如,一些技校畢業生,逐漸可以享受與大專、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待遇,其學歷同大專、大學本科學歷一樣管用。技工干好了,可以向專業技術崗位流動,可以進入管理層,還能報考機關事業單位。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這盤棋,正逐漸被盤活。
“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全面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造就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的技能人才大軍,為促進就業創業,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中國經濟躍上中高端提供保障和支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8月13日的開幕式上如是說,近幾年,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舉辦和參加了多項技能大賽,不斷提升著整個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認知。
全國兩會上,與會的不少代表表示,職業教育是一個重要切入點。早在2014年6月23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
當前,我國正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向制造強國邁進,為技能人才建功立業提供了廣闊舞臺。各地積極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正成為時代風尚。
建設制造強國,離不開技術工人的支撐。讓技術工人更加體面和有尊嚴,讓技工行業更有職業吸引力和社會競爭力,才會有更多的勞動者加入到這個行業中來。
探尋國外“大國工匠”是如何煉成的
當前,我國現狀是教育與行業發展大多時候是脫節的。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做到始終與最新技術、最新技能保持連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國外一些技能強國的做法是,企業采用學徒制,很多企業為了自己的發展把職工送到學校去,所以,基本上不存在院校與企業之間的銜接問題。
德國:職業教育——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
職業教育常被人們視為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眾所周知,德國高質量技工來自雙元制職業教育。
提起德國,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大眾”、“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歐寶”等這些德國名車,聯想到德國的機械設備,聯想到德國的工具。要知道,德國在制造業的卓越成就歸功于德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量投入和全社會對技工的尊重。德國企業家認為,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技工來制造,再先進的科研成果,沒有技工的工藝化操作,也很難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
與國內“萬人爭過獨木橋”通過高考上大學的現象不同,德國不到一半的中學生選擇上大學;而一半多的中學生會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其中不乏大量成績優異、完全能被大學錄取,卻依然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的中學生。
據德國職業教育專家比爾申克透露,德國的職業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德國技師收入可觀,其社會地位也與學士相等,同樣受人尊重,“有些技師的收入甚至可以超過教師或醫生”。
德國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職業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照操作規程辦事。而正是這種職業精神使得德國的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們的嚴謹、負責態度,為“德國制造”的質量做好了鋪墊。
比爾申克說,質量永遠擺在第一位,這一點所有學生必須了解。如果學生在培訓企業表現欠佳,那就會收到來自企業的警告,并承擔相應后果。“如果一次沒做好,就可能會降薪;第二次再表現不好,就會失去這個工作機會。”
英國:接受職業教育者比接受普通教育者更容易找工作
從目前各國就業形勢看,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比接受普通教育的人更容易找工作,因為職業教育實現了學習和就業的“無縫對接”,學生畢業馬上就能獨當一面,融入勞動力市場。歐盟發布的《從教育到就業》(2009年版)顯示,在接受中等教育的人群里調查,同一年齡段接受職業教育的人的工資要高于接受普通教育的人的工資。
美國:“造原子彈的”工資還真不算高
根據美國勞工部發布的《2013年工資報告》(初估結果),美國核工程師的年薪是106860美元,而麻醉護***薪是157690美元,造原子彈的工資不如護士的。工資直接反應待遇,人對自己的利益的算計最精確,從勞動力的流動就知道各行業的工資是高還是低。
來源:金屬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