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嚴控成本錯了?三星大復活提前破功

    “最好的安卓(Android)新手機”,這是《華爾街日報》日前對三星(Samsung)最新手機Note 7的評語。 然而僅半個月后,該手機卻因電池起火事件而被召回。 三星最新凈利創兩年來新高、股價創歷史新高的喜悅,也因此被一掃而空。




    熱銷新機電池起火沖擊新高股價——今年來三星股價表現

    Note 7上市5天內預約銷售量即破30萬部,原本三星預估它能延續2016年3月上市的S7銷售熱潮,如今電池起火事件恐將讓此希望破滅。 雖然至今Note 7不良率不及0.01%(每1百萬部手機中有24部是不良產品),但三星已宣布將召回賣出的145萬部,以及在各國庫存中的105萬部。

    彭博(Bloomberg)引述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等機構預測,召回將使三星付出10億美元(約合新臺幣320億元)代價,占2016年全年預估凈利的5%。 電池起火事件爆發后,三星市值一天內蒸發70億美元(約合新臺幣2240億元)。




    熱銷新機電池起火,沖擊新高股價——2016年來三星股價表現

    此事對三星近來蒸蒸日上的手機業務是一大打擊。 事件爆發前,三星股價2016年來上漲超過3成,8月23日股價更創歷史新高,這是它不到1個月內第4次刷新紀錄,其成長動力來自亮眼財報:2016年第二季三星營業利益成長17%,創九季新高(破8萬億韓元,約合新臺幣2290億元),其中逾半來自通訊部門貢獻,首要功臣就是2016年推出的手機Galaxy S7。

    一度上演大復活 轉型三字訣:軟、專、快

    研究機構PhoneArena統計,S7自3月推出以來,至六月底止賣出2600萬部,是2016年上半年全球銷量最好的手機。 S7大賣,反映的是三星近來的策略轉型:軟、專、快。

    “軟”是指三星一改硬件至上思維,改采軟件優先。 三星副社長李仁鐘稱,現在軟件不只是硬件的輔助,“我們要讓軟件領導整個通訊部門。 ”過去三星通訊部門總裁,是以硬件技術見長的申東均,2015年底該職位由高東真取代。

    軟件出身的他,曾開發行動支付系統Samsung Pay、企業安全平臺Knox。 他上任第一周,就將通訊部門開發室分拆成硬件與軟件,軟件小組為“開發一室”,硬件反居其次為“開發二室”。 他認為未來智能型手機就像遙控器,用來整合電視、冰箱等設備,“吃軟不吃硬”因此成為轉型方向。

    第二個轉型策略是“專”,意即專攻少數機型。 過去三星采“機海戰術”,如今市場趨緩,2015年提出“機型數量較前一年減少3成”以降低成本。 但《日經Business》發現,三星實際減少的機型數量超標,達50%。 剩下在市場存活的Galaxy A及J系列,單價約新臺幣1萬元上下,性能與高檔機型沒太大差別,價格卻便宜近3成,因而受市場歡迎。

    第三個轉型策略是“快”。 2015年的S6是4月10日發布,2016年S7提早至3月11日。 通過逐年提早投入市場,三星如今新手機上市時間已比6年前提早3個月。

    2016年8月31日,三星在德國柏林公布智能手表Gear S3,亦比對手蘋果的Apple Watch要早。 從2013年8月推出Galaxy Gear開始,三星利用蘋果新產品問世較晚的時間差,不斷追上市占率,2016年第二季三星在智能手表市占率提升至17.8%,是2015年同期的兩倍以上。

    電池起火掀熱鍋 七成購自集團,品管出問題

    軟、專、快讓三星獲市場青睞,但這次電池起火卻暴露其轉型仍有隱憂,首先就是壓縮成本的代價。

    2015年S6 Edge曲面手機因生產成本過高、產量有限導致銷售不佳,2016年S7吸取教訓而大賣。但調查機構IHS分析,S7硬件成本(不含軟件及營銷費用)約255美元,和兩年前的S5相近。 這次Note 7電池起火,三星雖未公布電池供貨商名單,然而過去三星的電池,有7成是同集團公司“三星SDI”供應,事件爆發后三星已停止向其采購。

    延世大學經營學院教授申東燁對韓國《中央日報》表示,“三星應藉此機會,改變以成本競爭為核心的策略。 ”

    外有中國急追 專利、硬件技術已被趕上

    更大挑戰來自中國對手。 中國市場近年一直是三星的惡夢。 2013年取得中國市占率第一后就逐年下滑,如今已跌出前5名。不只在中國市場,三星在全球也面臨中國對手追趕,全球手機出貨量前10名,7家是中國業者。




    全球手機出貨前5強,中國占3家!——2016 年預估出貨量與成長率

    中國業者對抗三星的一大武器是專利,在中國智能型手機市占率第一的華為,2015年向世界智財權組織提交近四千項專利,是三星的逾兩倍,有“華為第二”之稱的Oppo也走類似路線。 《朝鮮日報》引述三星內部人士稱,中國手機業者在CPU、電池等硬件技術“已幾乎趕上韓國企業”,而原本三星擅長的虹膜識別技術“(中國)也正加快追趕腳步。 ”

    相較于中國對手重金研發,2016年3月三星為改善財務狀況,18年來首次刪減研發費用,第一季裁員近2500人,研發中心數量由44家降為41家,并關閉在美國的電子材料、信息應用研發中心。

    韓國經濟研究院2016年7月公布《韓、中企業競爭力比較報告》,八項指標中,中國企業有五項領先韓企,只有在研發支出占收入比重、海外銷售比重、勞動生產力三項不如韓國。 如今研發費用此消彼長,三星代表的韓企優勢再少一項。 如《東亞日報》在該報告公布后的擔憂:“所謂中國正在‘追趕”韓國的說法早已過時了。 ”

    內有交叉持股 近親取代專業,責任難厘清

    “中國對手”是三星的外在挑戰,“交叉持股”則是制約三星的內部因素。 在韓國所有財閥中,以三星的股權結構最復雜。 像LG和斗山這兩家財閥,皆由單一控股公司掌管所有子公司,三星卻是子公司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星集團最大金雞母,正是生產S7、Note 7的三星電子。 李健熙家族控制它的方式,是持有三星集團其他子公司股份,這些子公司又持有三星電子股份,以達成控制該公司目的。 《彭博》引述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數據,李健熙家族只持有三星集團不到2%股份,卻擁有49.7%的控制權。

    交叉持股對三星的代價,一是責任歸屬不清。 子公司間互相持股,一人虧損他人分擔,劣質公司因此拖累優質公司。1998年東亞金融風暴席卷韓國,虧損的三星汽車資不抵債,成為集團沉重包袱,交叉持股就是元兇。

    二是近親取代專業。 三星電子除由李健熙長子李在镕控制外,韓國最大電影營運商希杰的管理者之一,是李在镕堂妹李美敬,李在镕的妹妹李富真管理新羅酒店,另一妹妹李敘顯掌管第一毛織,李在镕家人還掌管著新世界百貨(Shinsegae)及韓國最大報紙《中央日報》。

    交叉持股類似皇帝大封血親為王,即使中央皇權旁落——如果李在镕被外來股東趕下臺,四方諸侯仍可藉手上持股起兵救駕。 然而這對面向全球市場的三星是不利的,除了市場表現無法完全反映其體質外,業主身兼經營者,也意味著三星不可能走向專業經理人模式。 一家跨國公司的未來,不取決于經營者優勝劣敗的市場淘汰機制,而系于繼承者天資,這恐怕將是三星的最大隱憂。

    撰文:楊少強,《商業周刊》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