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聞 于 2016-12-14 14:15 編輯
新聞提示
日前,石油輸出國組織(以下簡稱OPEC)各國召開減產會議,最終確定OPEC將石油產量減少120萬桶/日至3250萬桶/日,其中沙特減產48.6萬桶/日、伊拉克減產21萬桶/日、科威特和阿聯酋將共減產27萬桶/日,同意伊朗將產量恢復至制裁前的水平,約397萬桶/日,非OPEC國家俄羅斯減少30萬桶/日。執行時間從明年1月起至6月末結束,期限可能會延長。受此消息提振,國際油價大漲。
不過,這對已遭遇嚴重危機的海洋工程裝備運營與建造市場而言,油價回升雖是利好,但業界人士認為,OPEC減產協議達成后能否有效執行以及影響因素的復雜性,都會對國際油價回升帶來變數,加之海工市場面臨諸多深層次、長期性矛盾,減產協議的達成暫時難救海工裝備制造企業于水火之中,中國海工企業脫困仍需政策扶持,同時更需要企業自救。
A
協議達成
緣于改善供需關系
減產協議達成,沙特是關鍵因素。沙特是OPEC成員國中石油產量最多的國家,石油是本國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命脈。長期的低油價使得沙特這種富饒的國家財政出現吃緊,已經影響到本國的政治和經濟,迫切需要提高油價來改善財政收入。在此背景下,沙特不得不做出很大讓步,自己大幅減產的同時,同意伊朗不減產反而增產至制裁前的水平,促使了本次減產協議的最終達成。
業內人士分析說,俄羅斯參與減產,減產幅度或超預期。俄羅斯是當前世界上石油產量最多的國家,10月的產量達到1100萬桶/日。作為非OPEC成員國,對減產協議達成一直持積極態度,但是此前僅表示愿意參與凍產。此次俄羅斯的態度也發生轉變,表示愿意減產30萬桶/日,這是俄羅斯15年來首次參與OPEC減產。同時在接下來舉行的非OPEC成員國會議中有望更多的國家參與進來,使非OPEC成員國減產增大到60萬桶/日。
有業內人士說,減產協議達成,為油價指明方向。此次減產協議的達成,為緩解供給過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步復蘇,對原油需求將逐步增加,而供給端的減少將加速供需平衡的修復,明年上半年有望實現供需平衡,使國際油價重新打開上升通道。短期內國際油價有可能達到60美元/桶,明年的油價運行中樞為55美元/桶-65美元/桶之間。
然而,彭博基于歐佩克數據的計算顯示,就算非OPEC成員國在本周會議上也加入減產行動,處于紀錄高位的石油庫存在2017年一整年依然難以減少。倫敦石油經紀商PVM Oil Associates分析師Tamas Varga稱:“即使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100%遵守減產協議,全球庫存在2017年上半年不可能減少,這將限制油價上行。”
委內瑞拉石油部長皮諾上周表示,如果OPEC成功促使原油庫存重回正常水平,原油價格可以上漲至60-70美元/桶,從沙特到伊朗等歐佩克產油國普遍持有該觀點。不過,諸多跡象顯示OPEC未必能實現這一點。
B
原油減產 遠水解不了近渴
供求關系是影響國際油價變動的決定性因素。OPEC的減產幅度、期限及監管措施等都超過市場預期,但業界普遍認為全球經濟依舊增長乏力,石油消費增長能力有限,很難快速解決石油市場的供求矛盾。同時,地緣政治博弈、美元指數,甚至突發性事件都會對國際油價的走勢產生一定影響。此前,希臘債務危機、英國脫歐等“黑天鵝”事件對國際油價的回升勢頭產生過打壓;近期美元指數持續走強,美聯儲12月加息幾成定局,也將進一步激化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展開多空角逐。因此,國際油價的走勢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正是考慮上述不確定性,國際油價回升到相對合理的水平需要一段漫長而反復的過程,但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具有現實急迫性,留給這些企業等待的時間其實并不多。受過去兩年市場極度低迷影響,海工裝備供給過剩矛盾的消解十分緩慢,船東接船意愿嚴重不足,目前海工裝備建造企業面臨大量裝備交不出去、巨額債務增加、“兩金”占比急劇攀升、資金鏈極為緊張等困境。裝備交付的難題解決不了,接單的難題暫時也無能為力。專家預計,暫時回升的油價,對減緩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下滑的速度將起到一定作用,要改變海工裝備建造市場的低迷狀態很難。
部分機構預計,2016年,全球海工裝備建造市場成交額將同比繼續下滑30%-50%,明年或仍將萎縮。生產平臺、
風電安裝船等部分細分領域的零星訂單,很難改變“一單難求”的局面。
當前,“交付難”和“接單難”還在威脅我國海工裝備企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主力產品是自升式鉆井平臺和海洋工程船,而這兩型產品仍將是船東2016年推遲交付和撤單的“重災區”。從市場需求看,盡管2016年全球海工裝備成交額可能出現反彈,但主要推動因素是大型新建浮式生產平臺,鉆井平臺和海洋工程船需求仍處于幾近消失的狀態,“沒有需求”仍是我國海工企業對市場最直觀的感受。“交付難”帶來的成本增加和現金流問題以及“接單難”帶來的開工短缺問題將持續威脅船廠的生產經營,或許拓展產品結構和“苦練內功”才能幫助企業度過寒冬和迎來新的發展。
C
挽救海工 靠政策更靠自己
在油價反彈對海工市場利好有限的背景下,政策扶持當仁不讓。
從高層上看,國務院最新發布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實施海洋強國戰略。規劃提出到2020年,達到海洋空間利用格局清晰合理,形成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同時海洋空間利用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提升。海洋油氣資源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是政策重點扶持領域,規劃提出要支持深遠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并提供政策保障。《規劃》提出到2020年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關鍵配套設備制造能力明顯增強,進入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
不過,這些規劃落到實處仍需要時間,而海工市場更需要“及時雨”。因此,以油價回升為契機,盡快出臺相關產業幫扶政策,實現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必將極大改善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生存環境,為廣大企業擺脫困境帶來“速效”。
在期待政策扶持的同時,海工企業理應謀劃脫困之策。目前,不少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正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降本增效、兼并重組的步伐,以降低海工市場風險。部分企業將接單重點從鉆井平臺有計劃地向液化天然氣(lng)相關裝備和特種船等領域傾斜,成功接獲LNG船、挖泥船、探險船、采礦船等訂單;有的企業通過加強市場研判和自主研發,將平臺供應船(PSV)改裝為水產、航運、軍事領域所用船舶,化解相對過剩的PSV運力;還有船企繼續并購設計公司,提升設計水平、關鍵配套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
中國船舶(600150)重工集團經濟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劉健奕認為,海工企業應深化降本增效提升船價的市場競爭力。當前環境下,價格在市場競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潛力,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物料采購和售后服務等各環節著手全面改進、優化,努力提高效率、質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從企業角度講,一是學習新加坡的“有收有放”。“收”體現在當前海工產能過剩,適當收縮業務領域范圍,不盲目擴張。“放”體現在中國海工產業規模雖大,但是某些研發方面的高端船舶設計能力不足,可以通過收購或者其他手段提升技術研發能力。二是可以抄底收購技術公司。在符合國家戰略,符合長期國家利益的大前提下,資本力量相對充裕的國有海工企業可以趁此機會將之前想拿卻拿不到的技術源頭收購,如國外一些規模較小但科研能力強的公司便是很好的收購對象,操作性相對強。三是針對海工整體市場以及中國海工市場,適度放棄一些不盈利的產業。
對此,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經濟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張琦也表達了他對中國海工市場的幾點建議:首先,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做自己擅長且能夠快速發展的領域,以提升市場占有率。其次,尋找市場前景好的領域發展,如LNG產能領域的發展前景良好,可以加大力度,通過這種方式調整業務以接受和應對低迷的市場常態。第三,可以考慮向裝備修理領域發展。另外,苦練內功,提高自身能力,保留住專業人才,這樣才能夠在市場好轉后,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