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發布了《確保造船產業超級差距戰略》,將在保障人力資源、高附加值船舶研發建造等方面向造船業提供支持,以確保未來韓國在全球造船市場的競爭力。
該部門表示,目前全球船舶市場正逐漸繁榮,以綠色、數字化轉型為代表的船舶市場環境變化是未來韓國造船業的重要機會,韓國政府需提供所有政策力量支持,搶占這一重要機遇。
根據克拉克森研究的數據,2021年世界船舶訂單量為4573萬修正總噸(CGT),其中約1746萬CGT由韓國造船企業承攬。預計從今年開始到2030年,全年新船訂單量將維持在年均4000萬CGT以上。
對于韓國造船企業而言,雖然在技術競爭力方面具備優勢,但近年來造船業整體勞動力短缺、中小造船業競爭力不足等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
據悉,從今年年底開始,韓國造船業預計需要新增約1萬名生產人力。面對勞動力短缺問題,韓國將支持擴充綜合勞動力,決定將制造業的特別延長工作時間(每周工作64小時,每年最多90天)的可利用期限暫時延長至180天,提高熟練勞動力利用率。
與此同時,在對外籍勞動力簽證從E-9(單純勞務)進行E-7(熟練技能)資格變更時,將新設造船業的單獨配額,吸引外國人力進入韓國造船業。為培養造船業專業人才、吸引更多年輕高技術人才加入造船業,韓國還將啟動相關教育項目,并將雇用支援金的發放期限從現行的2個月延長至6個月,于明年年初生效。
根據《確保造船產業超級差距戰略》,韓國將加快推進液化天然氣(LNG)船升級和零碳船舶技術開發,搶占“綠色技術優勢”,將于2024年至2029年示范建造并運營液化氫運輸船,爭取盡早實現商用化。
為降低船舶碳排放,韓國決定通過核心技術國產化提高LNG船舶的附加價值,力爭到2030年實現高附加值船舶市場占有率達到75%的目標;計劃盡早研發零碳船舶核心技術,支持“氨電推進船技術”、“用于運輸液化氫的罐體和低溫材料技術”開發,引領全球未來船舶市場。
在船舶自主航行技術方面,為實現IMO三級導航核心技術的商用化,將推進實證及制定相關法規。當前,韓國船企已經研發出可以遠程操控船舶的二級導航技術,并已完成實際應用。
為了減輕中小造船企業的技術開發成本,韓國政府還將考慮引入物質、人力損失賠償制度。原因在于,要想開發液化氫貨倉及核心器材、船用氫燃料電池等,必須進行實證實驗,但這種技術存在爆炸及事故危險,因此會給中小企業帶來相當大的負擔。
對此,韓國決定考慮采用“新技術商業化賠償制度”,目的是應對高風險和高風險研究開發期間可能發生的死亡和火災賠償。
同時,為提高韓國中小船企和相關配套企業的生產安全性,韓國政府還將推進船舶建造工程數字技術的開發和普及。
另外,為了確保市場環境恢復期的訂單量,還將提供金融支持。也就是說,將適時發放各造船企業的預付款保函(RG),確保不影響訂單活動。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協商,將研究在年底前增發可用RG的相關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為防止造船業核心關鍵人才外流,韓國政府正在研究在船市繁榮期間籌集基金,旨在為船市蕭條時期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