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朝鮮日報報道,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是韓國最具優勢的船舶品類之一,目前,韓國國內造船業超50%的利潤來自LNG運輸船。
然而,LNG船的核心技術——LNG貨艙圍護技術長期被法國GTT公司壟斷,韓國造船企業每交付一艘LNG船,都需向GTT支付船舶造價5%的專利使用費,單船費用高達100億至2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000萬元至1億元)。

據報道,LNG貨艙技術具有很高的技術延展性,不僅適用于LNG,也適用于液氫和液氨等新一代貨艙。為了實現該技術的國產化,HD現代和三星重工目前正在推進研發 “韓國貨艙模型” 。盡管兩家企業已完成中小型船舶的概念驗證,但尚未針對大型LNG運輸船進行驗證。
8月22日,韓國政府在《新政府經濟增長戰略——15項超創新重大項目》中提出目標,將積極支持國內船廠開發韓國LNG貨艙技術,并計劃到2028年建成兩艘采用該技術的船舶。
相關規劃包括:計劃于今年下半年支持韓國國產貨艙絕緣板自動化生產工藝的研發;自明年起,還將配套推進貨艙材料與零部件的國產化,并提供大規模資金支持。
一位政府官員表示:“我們將通過推動韓國國產LNG貨艙技術的實證成果(概念驗證成果),防止國家財富外流,并確立在未來市場技術中的領先地位。”
為打破GTT壟斷,近年來,韓國一直在研發國產LNG液貨艙技術。
2014年,韓國天然氣公司(KOGAS)歷經10年研發推出“KC-1”技術。然而,“KC-1”在實船應用中出現了重大故障,導致由三星重工建造、配備該技術的兩艘17.4萬立方米LNG運輸船無法投運。這些船自交付后出現了天然氣透漏、裂紋、艙體外壁結冰等現象,進行了多次維修。由于這些問題,三星重工和船東SK航運對KOGAS提起了訴訟,最終法院裁定KOGAS向船廠和船東支付超過1880億韓元的賠償金。
盡管“KC-1”技術存在問題,韓國企業后續仍推進第二代LNG液貨艙技術“KC-2”的研發,以解決KC-1的缺陷。
2023年5月,韓國首艘配國產LNG貨物圍護系統的7500立方米LNG加注船“Blue Whale”號舉行命名儀式。“Blue Whale”號是首艘配備“KC-2”技術的船舶。據稱,相較于第一代韓國貨艙技術“KC-1”,“KC-2”不僅增強了保溫性,且更易于安裝,在降低LNG蒸發率(BOR)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經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