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廣州,聞名中外的黃埔軍校之旁,有一家船廠曾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她的故事要從170年前說起。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開啟了中國近代百年屈辱史。《南京條約》使廣州被迫成為通商口岸,客觀上為我國近代船舶工業的萌芽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位于廣州市區東南的長洲島地處珠江咽喉,是當時的天然良港。1851年,大英輪船公司的監修職員約翰·柯拜在長洲島建造了遠東地區第一個石船塢,命名為柯拜船塢。這是是外國資本在華建立的第一個工業企業,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近代船舶企業,中國第一代產業工人在這里誕生。
創建于1851年的柯拜船塢
從清政府時期的柯拜船塢、香港黃埔船塢公司、黃埔船局(包括黃埔水雷局、魚雷局),到民國時期的黃埔船廠、第一集團軍雷艦基地、黃埔海軍造船所,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海軍201廠、國營黃埔造船廠、廣州中船黃埔造船有限公司、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公司170年來基業長青、傳承有續,在中國的革命史、軍事史、工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中船黃埔文沖是古老的,作為船舶工業的活化石,她曾經是華南船舶修造中心,是與江南船局、福建船政、大沽船塢齊名的晚清四大船塢之一。她又是年青的,背負著強國報國的初心使命,百年來砥柱南海、奮發圖強,成為勇于擔當、爭創一流的中國船舶工業排頭兵。
革命源流
黃埔文沖人有著與生俱來的愛國主義、革命斗爭傳統。柯拜船塢創建后,雇用的工人大部分是因殖民者入侵而破產的手工業者和農民。殖民者吸吮船塢工人血汗而獲得高額利潤,使工人們覺醒了反抗侵略的樸素革命意識。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義憤填膺的船塢工人自發搗毀船塢。對于他們的正義斗爭,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給予高度評價:“中國的南方人在反對外國人的斗爭中的表現……讓我們看到了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期望以此富國強軍、救亡圖存。1876年,時任兩廣總督劉坤一將柯拜船塢收歸官辦。1885年,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在船塢基礎上創辦黃埔船局。黃埔船局先后建造艦船45艘。
期間,船局所有船只都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船局仿造出我國第一艘倫道爾式炮艇(蚊子船)——“海東雄”號,建造了廣東近代最大、服役時間最長的鐵甲戰艦——廣金、廣玉兩艦,證明中國人有能力自主建造近代海軍艦船。
倫道爾式炮艇
民國初年,黃埔船廠成為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策源地之一。1917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發起“護法”運動,在船廠召開“非常國會”,并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1922年,粵軍軍閥陳炯明背叛革命,孫中山乘坐“永豐”艦避難,在船廠設立行營。
1923年,黃埔船廠廠長蘇從山、魚雷局局長謝鐵良跟隨孫中山討伐陳炯明而壯烈犧牲。1924年,孫中山在長洲島創辦黃埔軍校,與船廠僅一墻之隔。他和軍校師生在船廠留下多處歷史遺跡。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避難黃埔船廠,民國政府在船廠修建了“袖海亭”
抗日戰爭勝利后,東江縱隊派員進入船廠,監視國民黨海軍動態。1949年5月,民國最后一任黃埔造船所所長張鈺不滿國民黨貪污腐敗,擺脫監視投奔東江縱隊。
1949年9年,國民黨政府計劃將黃埔造船所遷往海南,原造船所的軍官、技術人員在地下黨和進步人士的爭取下奮起反抗,有的參加東江縱隊,有的設法留下迎接解放。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船廠參與了我國“洋務運動”、反帝國主義侵略、民主主義革命的許多關鍵事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追求國家解放、民族獨立而英勇斗爭的典型代表。
砥柱南海
1949年10月16日,解放軍接管黃埔海軍造船所,船廠重獲新生。1951年5月11日,經毛澤東批準、周恩來指示,海軍正式決定建立黃埔修船廠,代號海軍201廠。船廠艱苦創業,開始了首次大規模基建。當時,江南船廠在船廠設立廣州工地,大連船廠在船廠設立404工地,船廠修造船能力得到快速發展。1959年12月,國家決定將工廠由海軍移交第一機械工業部管理,擴建為華南建造海軍艦船的定點廠。
建國初期的船廠廠門
有海無防,是舊中國留下的慘痛記憶。解放后,船廠員工在條件簡陋、生活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投入支前作戰。他們修理、建造的艦船在萬山、八六、西沙海戰中立下卓越功勛,證明船廠建造的裝備質量優良、符合實戰需要,能夠很好地履行南海方向海軍艦船修造基地的使命責任。
毛主席接見八六海戰立功將士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黃埔船廠光榮承擔常規潛艇建造任務。全廠員工與江南船廠、武昌船廠支援人員,以及工程建設人員一道,共同參加了“邊設計、邊基建、邊生產”的大會戰。該工程結束了我國華南不能建造潛艇的歷史,也結束了南海沒有我國潛艇的歷史。
1977年,黃埔船廠建造的296艇圓滿完成首次海軍首次深潛試驗,填補了當時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一項重大空白。
試驗前,船廠員工留下遺書,意無反顧登艇試驗,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船廠員工。
船廠建造的常規潛艇
2003年8月28日,中國船舶集團與廣州市簽訂龍穴造船基地建設合作協議,中船黃埔文沖迎來第三次大基建、大發展。公司累計投入50多億元建設龍穴新廠區。2013年,黃埔造船和文沖船廠實現融合發展。
黃埔文沖的發展,得到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在中國船舶集團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黃埔文沖實現巨大跨越,從一家中小型船廠成長為臺灣海峽以南、南海區域最大最強的船舶企業。
黃埔文沖的歷史證明,聽從黨的指揮,服務國家戰略,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船舶工業履行使命任務的根本遵循;中國船舶集團在南海方向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船舶工業基地的戰略,從未有絲毫動搖。
向海圖強
匠心執著造精品,船行天下創品牌。改革開放后,公司擁抱市場、深化改革,堅持軍民并舉、造修結合、多元發展。今天的黃埔文沖,已成為我國軍用艇船、公務船、支線集裝箱船、挖泥船和海洋工程的重要建造和保障基地,奏響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船歌。
新中國成立后,黃埔文沖全心全意服務人民海軍裝備建設,先后建造交付200多艘海軍、海警艦船。這些艦船屢立戰功,展我軍威、揚我國威。
中船黃埔文沖建造的徐州艦榮立集體一等功
中船黃埔文沖致力打造“質量過硬、可靠頂用、保障到位”的公務船品牌。1992年1月23日,鄧小平同志在中船黃埔文沖建造的海關902艇上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進入新世紀以后,中船黃埔文沖批量建造了海監船、救助船、海事船、科考船等船舶,成為國內公務船的主要建造基地。
南巡中,鄧小平乘坐海關902艇從深圳前往珠海
在激烈的民船市場競爭中,中船黃埔文沖始終堅持驅新驅動、突出自身特點、打造核心優勢,部分船型市場份額在全國乃至全球達到領先水平。公司是國際領先的支線集裝箱船制造企業,截至2020年,公司交付各型集裝箱船177艘,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
中船黃埔文沖建造了國內最大艙容的20000方耙吸式挖泥船、絞刀功率最大的7800KW絞吸式挖泥船等各型挖泥船,成為國內大型挖泥船建造的龍頭企業。中船黃埔文沖服務社會經濟和交通強國建設,建造了業界知名的多用途船、重吊船、瀝青船等商貨船船型。
亞洲最大最先進的絞吸式挖泥船“昊海龍”
中船黃埔文沖是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的先行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建造、修理鉆井平臺。新世紀以來,中船黃埔文沖成功承接建造了3000米深水勘察船、多功能水下作業支持船、大型綜合勘察船、飽和潛水船、大洋鉆探船以及鉆井平臺等高端海工裝備,產品已覆蓋海洋油氣開采各主要階段,是國家實施深海工程戰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國內最大室內船臺船舶下水
中船黃埔文沖積極推動多元發展,大力拓展軍品、公務船全壽命維修保障業務;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機遇,參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成功開拓中山非船產業基地,建設國內海上
風電裝備制造、鋼結構制造的領軍企業;成立中船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推出我國船舶行業首個工業互聯網平臺“船海智云”,培育“互聯網+”等新經濟增長點。
中船黃埔文沖建造的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